“疯狂学而思”背后家长焦虑:不培优会掉队吗(4)

2016-11-23 11:11 深圳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疯狂学而思”背后家长焦虑:不培优会掉队吗

观潮者

不少家长还在徘徊

在这场学位争夺鏖战里,与李婕等人共事的黎伟似乎一直置身事外。他反击将学而思视为无良企业的骂声,同时又对冲着奥数金牌和名校学位上学而思的人嗤之以鼻。

黎伟认为自己是理性的学而思拥趸。他从儿子三年级开始报学而思的数学班,但不是冲着小升初的名校学位——因为有一位在名校任教的妻子就已经解决了让千万家长头疼的学位问题——他图的是培养儿子的数学思维。

黎伟觉着自己不同于别的家长,把数学当成应试的工具。在他的理念中,数学更准确的表述是数学思维,它应该被视为一种基础素质来培养,不仅影响你的成绩,还能影响到你未来的专业选择、研究能力、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文科出身的黎伟并没有完全享受到这种思维的红利,实际上这成为了他在工作数年后再去修统计学博士课程的根本原因。所以,当他和妻子一起组建中产阶级家庭后,黎伟希望给孩子更多条件去训练数学思维能力。

“如果你只是把培优班当成帮助孩子成长的辅助性工具,所有的困扰或许能得到安顿。”

帮助黎伟完成对数学的理念构建的是大学同学何晓斌。何晓斌在职业规划中深味文科生的尴尬,而理科出身的妻子在硅谷微软公司干得如鱼得水。这促使何晓斌咬牙去斯坦福大学修统计学硕士。如今的何晓斌已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助理教授。

在美国的几年,让何晓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的父母为何会对高考(精品课)如此疯狂。他留意到美国的社会流动性很强。他结识的几位高科技公司工程师朋友并没有很好的本科履历,但他们在工作后,可以比较轻松地申请到名校的硕士学位,再以此为跳板进入更高级别的公司。

而在中国,无论是户籍制度这样的硬性束缚,还是社会对于成功路径的理念认知,都将路修葺得单一而狭窄。这让他有点为还在硅谷上小学的女儿忧虑。对比中国,美国的小学教育太轻松,如果女儿回国上中学,何晓斌估摸着自己也得跟现在的家长一样送女儿去补习两年。

李婕另一同事林飞则是坚决的学而思反对者。“这是在扭曲教育,变相绑架。”他欣赏美国的教育模式,小学散养、注重培养学习习惯,初中、高中再难度进阶。不过,要坚持这一教育理念的话,林飞首先要解决内部矛盾——妻子的教育理念跟他出入很大,逼孩子学习逼得特别紧。

“你问我遇到冲突怎么办?哦,只能听妈妈的咯。”林飞有些无奈。女儿对学习真的很不感冒,并且性格内向、敏感,他担心逼太紧会适得其反。不过,跟黎伟一样,让林飞比较安心的是他们家有四大名校的学位房。

李婕仍在徘徊。

深圳的四大名校初中升高中,有15%的内部直升名额,这就意味着进入这15%的学生可以免受中考的煎熬。

“儿子正处于这15%的临界线上。”提到这个,李芹的声音颤了颤。倔强如她,儿子一直没有跟她提想上补习班之类的字眼。这是她唯一的防线。如果防线破了,摇摆不定的她或许会很快倒向另一边。(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一种现象在筱雯女儿所在的初一班愈演愈烈。由于班上只有少数几人没上学而思培优班,数学课上凡是遇到在学而思课堂上讲过、大部分学生都说会做的题,老师一概简要带过,导致没上培优班的人特别吃亏。

“这不逼着人家去上课外辅导班吗?”筱雯已经可以预见,如果她再不跟其他人一样提前送女儿上物理培优班,再过一年,女儿在物理课上肯定也会吃亏。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