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绿色教育的种子在石景山区的校园内埋下。风雨6年,当年的种子早已破土出生,长出嫩绿的枝丫,为数十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课堂教学、学生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发芽吐枝:
课堂上长出自主学习力
“热锅上的蚂蚁真的比冰面上的蚂蚁跑得快吗?”“落在地上的树叶正反哪一面朝上是受风的作用吗?”……这些看似“冷门”但却“烧脑”的问题,引起了北京市京源学校莲石湖校区学生们的关注与思考。11月16日,他们更是利用一上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行动起来找答案。
其实,这种课程形式早已成为该校的一大教学亮点,它的名称是“在地课程”。据执行校长孙清亚介绍,该课程是基于“生本课程”的核心而开发出的一项能够让儿童打破传统课堂藩篱且与世界建立联系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与认知规律课程。“在地课程”的最大特点,正是它的“接地气”,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具取材甚至授课地点全部依托于学校周边的莲石湖公园和永定河休闲森林公园。课程面向一至七年级学生,以春、夏、秋、冬四季为脉络,多学科融合,在培养学生认识四季变化与人的关系,提高学生热爱和保护自然的情感的同时,培养其系统的学习、探索、拓展等多方面发展的能力。这种取之自然之道,还之学生自然生长之道的教学模式,也正是绿色教育的核心。
在课堂上长出自主学习力已经成为石景山区众多学校的一种“生态表现”。在石景山区北辛安小学,这种悄然无声的生长也在蔓延着。以三年级语文课《寻找秋天》为例,按照教材设计,这篇文章被安排在9月讲授。但授课教师为了让学生通过实际感受真正走近秋天,于是将课程安排在11月——深秋的北京。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学生们将他们捕捉到的秋天的踪迹在课堂中展示,其中有学生自制的叶画、有他们拍摄的五谷丰登的照片、还有他们参与农活的感悟……有了这些来自实际生活的体验和收获后,学生们对秋天也产生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教学来源于生活,这也是绿色教育为课堂赋予的新的思路。
作为绿色教育的重要一环,绿色课堂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亮点。石景山区教工委书记叶向红告诉北京晨报记者,绿色课堂是基于绿色教育理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力的培养,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强调学生的理解性学习。这就好比一颗种子,播种之后,有了阳光和雨露的滋养,但能否开枝散叶还要看它内生的力量。学生是种子,教师和教学手段就是阳光和雨露。
播种者说:
6年3轮探索 唤醒区内生机
“教育是个慢工夫。”作为绿色教育的播种者,叶向红回首6年有感而发。2010年,石景山区教委携手北京师范大学将绿色教育引入该区,并以2年为一周期进行行动研究。
先期,该区将绿色教育的理念在全区传播,并采取初步行为的跟进与探索。在这期间,绿色教育的6个项目初见雏形。进入第二个周期,该区因地制宜确立具有石景山特色的绿色教育发展内涵,“尊重生命、尊重规律、尊重差异”的核心理念在此阶段被正式确立。与此同时,将原有的6个项目浓缩为4个,于是便有了今天的教师绿色教育价值观、绿色教育品牌文化校、绿色教育课程与课堂、学生绿色成长四大项目。直至今日,绿色教育已经进入第6个年头,也是第三个周期,数十所项目校在“三个尊重”的理念引导下,将各个项目深化、落实,全区教育已散发出新的活力。“从6年来的实践情况来看,绿色教育在全区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项目学校在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探讨、解决问题。这使我们在反思自身教育理念时,有了聚焦点和抓手。”叶向红说。
下一步,绿色教育将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强强联手,迈入新的发展纪元。二者将在顶层进行理念的融合,并将两个项目中的成员校同时囊括,全面覆盖石景山区内的学校,再度唤活该区教育的活力与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