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是灵魂的自我毁灭
——我眼中的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主人公
一零一中学高二(3)班 吴蒙
在莎士比亚存世的三十七部戏剧作品中,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无疑是最有影响力的。从莎翁对戏剧作品的命名便可以看出,作者并不是将重心放在如何讲好一个故事,而是放在如何塑造人物之上。所以在阅读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过程中,我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感受,那便是,尽管情节是悬念迭出、跌宕起伏的,但真正扣人心弦的却并非悲剧情节,而是悲剧人物。推动戏剧冲突一步步向前发展的,也并不是外部的情节线索,而是内部的人物性格。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四位主人公的性格是如此深邃,具有见仁见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特质,引得古今学者诠释不绝,本文就谈一谈我心中、眼中的四大悲剧主人公。
在我看来,四大悲剧的主人公有许多共通之处,其中一点就是他们往往有性格缺陷。他们的灵魂中似乎奔涌着某一种特质的急流,或深刻的怀疑,或疯狂的爱恨,或盲目的虚荣,或强烈的权力欲,随后把自己所有的激情、意志都凝聚在这一特质之中,最终在这种单一的追求中被逼向绝境。由于缺乏理性,任由激情与冲动控制自己,莎士比亚的悲剧主人公在单一的追求中有着惊人的精神力量,这种异乎常人的偏激造成了一种致命的倾向,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哈姆雷特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叔父克劳迪斯谋杀了国王,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哈姆雷特刚参加完父王的葬礼,不久就参加了母后和叔叔的婚礼,而后又得知叔父杀害父亲的事实,于是他替父报仇,最后在复仇过程中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诚如很多学者总结的,哈姆雷特的一大特点就是他行动上的延宕。由于他在犹豫不决中暂且放过了克劳迪斯,无辜的波洛涅斯、奥菲利亚、雷欧提斯、王后以及哈姆雷特本人都毫无必要地成为了复仇行动附属的牺牲品。于是我在阅读这个作品的时候产生了一种奇特的感受,那便是尽管外部冲突精彩纷呈,情节性很强,但我似乎并不在意哈姆雷特复仇的结果,而是被他复仇的过程深深吸引。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受呢?因为复仇的行动并不吸引人,真正吸引人的是复仇过程中的人物心理。
我们可以看到,在父亲的鬼魂告诉哈姆雷特,克劳迪斯就是杀人凶手之后,哈姆雷特并没有立刻向克劳迪斯发起复仇行动,而是通过装疯卖傻的手段隐藏自己的真实动机。他给了我们一个理由——还没有确认叔父就是凶手。于是他通过伶人演戏试探叔父,在这个行动过后,他明明已经确认叔父是千真万确的杀人凶手了,却还是没有向叔父下手,他又给了我们一个理由——克劳迪斯正在祈祷,不能让他的灵魂得到解脱。看到这里我不禁产生了一种疑问,那就是,哈姆雷特给出的理由是真正的理由吗?或许只是一种借口而已。那么,真正造成他行动延宕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究竟是什么理由,使得哈姆雷特迟迟没有进行任何实质上的复仇行动?究竟是什么理由,使得他在痛苦而纠结的思考中意外地造成其他无辜的人受到牵连?究竟是什么理由,使得他最后在众叛亲离之中与仇人同归于尽?对于《哈姆雷特》这部作品的解读,便是对于哈姆雷特心中那个真正理由的叩问,并不是他口头的理由,而是他心中的理由。
我认为那便是哈姆雷特内心的杂念。他想要杀死恶人的肉体的同时也杀死那人的灵魂;他想在一场公平的决斗中堂堂正正地取走仇人的性命;他试图挽救他堕落的母亲;他在幻灭中质疑人存在的意义…他有无数情感线索在内心的小剧场上演,不仅阻碍了他集中精神实行一个目的纯粹的行动,也阻碍了他正常地进行理智思考。哈姆雷特为了实施复仇行动的时候不被识破一直在装疯卖傻,然而在故事的后半部一些部分我们已经难以辨别他是“装”疯还是真的失去了理智、扭曲了心灵。比如他对奥菲利亚的羞辱之词,对于他的复仇行动来讲似乎毫无必要,我猜想可能这种羞辱或多或少来源于他被奥菲利亚拒绝后的对她的怀疑和怨恨,而这种怀疑与仇恨的根源是母亲变节在他心中留下了阴影,使他对爱情、伦理、秩序产生了深深的不信任;他杀死波洛涅斯之后从未想过此事对于奥菲利亚的影响,也许也是因为哈姆雷特已经在仇恨、怀疑和装疯卖傻的表演中麻木不仁甚至渐渐失去理智。在对世界对人生的纠结中哈姆雷特消耗了自己的心力、理智、爱情,以及无数可以采取行动的时机,不仅拖延了他的行动,也从本质上一点点消磨了他成功的机会,消磨了他的灵魂,并引着剧情走向那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