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淇奥》:君子养成的范本(2)

2015-09-15 10:53 光明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琴颂诗经(七)】《诗经·淇奥》:君子养成的范本

【文化解读】

淇奥》——君子养成的范本

(一)君子标准

《淇奥》是描写中国男子最好的一首诗。从心志到性情、从外表到行为,《淇奥》对一个贵族男子做出了全面的描绘。而且它对这个“有匪君子”的描述,是写实的而非虚化的,是真切的而非想象的。所以 《淇奥》刻画得那样真实细致,以致它完全可以成为一份君子养成的范本,可以 让人仿照这个人的风度从内至外经过心志、品行、品位三方面的 打磨,而后便 培养出一位浩然君子。

君子,首先是心志的确定。

一个堪称君子的人,必定是志存高远、心怀家国、奋发图强、意志坚定的人。心中无志的人,如草木无根的人,永远不能理解擎天大树为何会生得那么高、看得那么远,因为他们只满足于随风飘荡、潦草一生;而苍木是以蓝天更高为目标、以庇荫更广为自身责任,所以才能成就自己与脚下一方水土的强盛。

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理想、肯担当的人,肯定不是自求安逸 于一隅,不是自命潇洒山间,不是冷笑嘲讽于尘世纷乱,不是自以为高明地超拔烦嚣、自得其乐,而是能够知难而上、负重千斤投入世间、发挥自我

为理想,虽任重道远,亦不忧不惧;为苍生,虽百孔千疮,亦百折不挠。真正的大慈悲,是不离红尘;真正的大担当,是不忘 世间

如此情怀,才是世间爱重的君子。

正如《淇奥》中那男子:他“瑟兮僴兮,赫兮咺兮”,因为心向光明,所以周身光彩,因为责任庄严,所以使人敬重。

其次,君子内在的心志既定,便修炼外在的言行仪表,举手投足都呈现出行止的魅力。

比如古代贵族会佩戴玉组佩,行走时玉石敲击出九霄环佩般的悦耳之声,以提醒人们要行动有序、举止优雅,因为一旦行为急躁、举止失措,玉石的碰撞之声就不会和谐。既然在开发玉石时,玉要琢、石要磨,那么以玉为比拟的、对于人的锤炼,也是要切磋琢磨、时时修整,在知识中学习与反思、在经验里磨练与光润。

玉的品质就是:完善自我,而后润泽他人,用不刺眼的光华给予世间温和,又用不温柔的要求精细打磨自己。《礼记》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因为玉的这些特质,便是一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君子风范。——君子不能忘了佩玉,是提醒自己,不能忘了学习玉的品德。

玉是人的榜样,所以成熟君子的心态与行为,就该是在坚持自我、坚守正直的原则下,表现出来的言行,又是不刺人的、不尖锐的、不锋芒毕露的、不非此即彼的。君子为人,能和而不同、周而不比;君子为事,能圆润贯通、中正平和。

成熟君子的行止,应该是乐于适应社会而不失 矜贵的,是擅于弥合矛盾而不失主张的,是惯于与人为善而不纵恶俗的,是善于亲和四方而不失威仪的。

正如《淇奥》中表彰的男子:他“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玉一般雕琢自我、善泽他人。

再次,君子修炼着内在的从容清醒、志向操守,修习着外在的有礼有节、行止风度,亦需要更高境界的修为,就是在基本的“品格”和优质的“品行”之上,培养高层次的“品位”。

高品位的建立,与知识的堆砌、与礼教的规范不是一回事,是不能一蹴而就速成的,因为品位不是一明确的标准,而是一种广泛博取后沉淀升华而成的审美观一种超乎纯理性层面认知能力是需要文化的长久浸润和对生活的 用心体验,才得以点滴建立。

比如《淇奥》中那个出身贵族、知书达理的男子,就具备着这种品位:他“充耳琇莹,会弁如星”,懂得物质的贵重价值又能超越物质的财富意义,以适当的装点,点到为止地为仪容增色;他“善戏谑兮,不为虐兮”,懂得语言的幽默情趣并能熟知言语的分寸把握,以高明的语言艺术,适可而止地为生活添彩。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