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课堂】:跟娃“谈钱”别伤感情(2)

2015-09-17 15:21 千龙教育

打印 放大 缩小

那么,当孩子向你要钱的时候,不能一味的给,也不能断然拒绝,不同孩子对金钱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他们未来的财务习惯,而如何正确引导就成了父母必做的一项功课。

edu_lsj20150917-007

引导“储蓄罐”型孩子消费

典型特征:这类孩子会想尽一切办法攒钱,不舍得为玩具或者书籍自己付钱,得意于自己攒的钱越来越多。

引导策略:这类孩子应该得到父母的激励,但要适当引导孩子消费行为,以防他/她过于看重金钱本身。

这类孩子可能也没有别的目的或者计划,他们只是想看着自己有一堆钱在那里,并希望这个数字不断增加。他们可能还会比较吝啬,当父母建议他们自己出钱买下心仪的玩具或者漫画书时,他们宁可忍痛割爱也不愿从自己的抽屉里拿出一毛钱,而如果有任何消费方面的需要,他们会转向父母讨钱。如果父母还专门为孩子设立了儿童账户,并经常对孩子往账户里存钱表示赞赏,那么这些孩子就把账户数字的增加视为自己在金钱方面的最大成就。

“妈妈,我又攒了多少钱!”孩子通常这样炫耀。因为他们明白,守住金钱是得到父母赞赏的小把戏。

这种习惯的形成可能是耳濡目染,比如父母经常会在每月精打细算之后把钱存在账户上,希望自己家庭的积蓄越来越多,父母在储蓄方面的纪律性会让子女也觉得他们应该严格遵守这种纪律。而父母对于攒钱行为的提倡和赞赏是促使孩子这种行为的最直接因素。

当然,也完全不必担心,毕竟好多父母都想让子女具备这方面的品质。孩子珍惜金钱,并遵守储蓄方面的纪律是个好习惯,这使得她未来也能建立严格而有序的储蓄计划,在财务方面更有保障。惟一需要提醒的是,过多关注金钱数量的增加会让孩子愈加看重金钱本身,这可能会影响她未来的价值观,也可能会妨碍她在未来更妥善地管理金钱,因此,父母要适当引导孩子的消费行为。比如计划一次特别的家庭行动,并让孩子用自己积累的零用钱来负担部分费用,这种成就感带来的骄傲会让孩子觉得自己零花钱用得值得;或者让她自己负担自己日常生活中一项比例相对较小的费用支出,比如学习用品,使得孩子感觉自己长大了可以逐渐负担自己的生活;而想培养孩子爱心的父母也可以尝试让孩子和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接成“一对一”的互助对象,把自己零花钱捐献出去让其他小朋友获得帮助,相信这都可以对她培养正确的金钱观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责任编辑:李思瑾(QL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