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意境深沉
《蒹葭》这首诗出自“秦风”,也就是来自秦地的民歌。
早期的秦国位处甘肃、陕西一带,以战功而获封诸侯、得以建国,又因邻近虎视眈眈的少数民族,所以举国重视武力。因此,《诗经·秦风》共十篇诗歌,大多 都充满了一种西风紧、战事雄的尚武精神。秦地的诗歌如此勇猛雄壮,这与后来的秦国一统六国、称霸天下不免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崇尚武力,这是秦地的精神 风貌。
而在“秦风”里,有一首诗的气质却截然不同,那就是《蒹葭》。清代文学家方玉润就说过:“此诗在秦风中气味绝不相类,以好战乐斗之邦,忽过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攸然自异者矣。” 这就像是,在一阵战鼓紧密声中,忽然,江水转至这一处清秋拂晓的河湾,情绪突然缓慢了下来 、情思骤然悠长了起来、情致倏然飘逸了起来 、情调泠然高古了起来。可见,再雄浑激壮的地方,也有悠扬,也有婉转,也有细腻,也有游离于乱世之上的、纤尘不染的心境。
是临秋临水的宁静,换来这份多情;
是伊人伊处的仙姿,换来这份出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隔水的伊人,如芦苇上的白露那般清新美好。但向往之心再盛,也无法越过现实阻碍,纵有心逆水而上、追寻伊人,怎奈却道路险阻、不可获求。
正是伊人的美,美得遥远、美得飘忽 ,沉静了狂躁的心,沉淀出这首《蒹葭》,给秦地留下了一湾诗意、更给千古留下了一篇绝唱。
蒹葭苍苍,美在隔岸隔水的一盏莲细细生香,那诗人停在水旁,却不再说凄凉。比起曾经对伊人誓得不可的热肠,行至今夜已是惯得欣赏。秋风也吹不散的白露横江,让人懂得了要敛起情长,不再妄闯那些阻碍铺置下的层层寒霜, 让思念收起轻狂,随遥夜沉沉流淌。
蒹葭萋萋,美在涉水而来的纤歌细细,如伊人隔雾的身姿,无法明晰,而却不再苦求依依。秋水浸成了无舟的距离,让人慢慢消退着曾经太盛的暄气,让一路的奔腾收势。 将伊人逐渐淡成墙上的水墨画,诗人只是守在岸边对美景凝视,而不再肆意地妄想去参与执笔。
蒹葭采采,美在溶溶的风姿都荡漾在彼端的岸外,只遥遥掠见伊人花开,却从不肯驶近身来,然而诗人已不再萦怀。 等待,是笙歌落尽后的依旧不改。秋夜收归了他无望的爱,但是已学会不把命运责怪。找一处最盛的芦苇丛将心事都掩埋,于是它茂密成了这一曲《蒹葭》,千年不败。
《蒹葭》正如一幅静心的画,勾勒的全是不曾翩落又不曾实现的梦境。也许始终够它不着,但是色彩不褪,在心中明媚如昔。这 是一首属于哲人的诗,是一首天地间的不拘之作。
所以在《蒹葭》一首诗中,不仅诗、乐、画俱佳,而且文、史、哲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