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颂诗经】《诗经·蒹葭》:中国最美的诗作(7)

2015-11-29 15:07 光明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琴颂诗经】《诗经·蒹葭》:中国最美的诗作

《秋江待渡图》元·钱选

(四)渡江自度

国学大师王国维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他赞美《蒹葭》最能体现作为诗人的深远情致。这是因为,《蒹葭》的意境,是文人化创作的最佳范式、是中国式审美的最高体现。

文人化审美的典型特征,就是要求艺术作品空灵写意、含蓄优雅、整合多种艺术手段、呈现综合文化修养。比如,唐代王维开创了“文人画”,将水墨写意与诗书画相结合,使得绘画的最高境界是要求诗、书、画三位一体。而《蒹葭》虽为诗作,亦可成画,它不就正是文人画派对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追求吗? 所以这首诗本身,就是中国式审美的完美表率。

“诗中有画”,是以抽象表达具象;“画中有诗”,是以景象上升哲思。而在绘画作品中,最接近《蒹葭》意象的,可看元代钱选的一幅画作《秋江待渡图》。在这幅画里,岸上的人遥望着江上的一叶扁舟,在烟波浩渺的旷荡里待舟渡江。他和《蒹葭》中的诗人一样守望在秋江边,一样寄望于江天水阔的中央。但它比《蒹葭》更明确表达出了等待的目的,就是“久立行人待渡舟”,他等待的目的是要渡舟。

等待渡舟,这里明确提出了一个“渡”的概念。这一岸的人要渡江到对岸去,水中远远的飘荡舟船就是他们遥望期盼的“所谓伊人”,他们在等待江上的方舟,他们更在等待生命里的渡船,能够渡他们逃离当下、脱离此岸、逃脱悲秋苦寂的人生境遇,到得理想的彼岸。

在这一点上,《秋江待渡图》与《蒹葭》的精神意旨是共通的。《蒹葭》里的诗人守在秋水之畔,他也在寻渡,以远方伊人,度他心里的愿。度过去,伊人就成为他命里的接引;度不过去,伊人将成为他永生的劫数。

然而我们通过诗人的不急不躁、不嗔不怨知道了,他最终是度过去了,不是以横江摆渡的方式渡河,而是以戒定生慧的方式度人、度他自己的心。

而度了他的,不是那伊人正是他自己。伊人是他的向往,也是他的考验,当他最终做到,能面向 伊人、安心此岸,就如同,朝向极乐、立身当下,那么,他就已经把自己度到彼岸了。

此时他真正修持参悟到:

“此岸”与“彼岸”,本无差别。

心不定者,终日泅渡,也如困于江心、不得登岸;而心能安定者,彼岸并不是天堂、此岸也不是地狱,可在彼岸涅槃重生、也可在此岸就超脱苦难,能以“伊人”度我心、也能以我身度他人, 可相信希望存于彼岸、存于未来,也可看见光明就在此岸、就在此心。

那么,不必再勉强着人力不及的“溯洄从之”、不必再沦陷于“道阻且长”的执迷不悟,“伊人”既是远在水的一方,也是永在自己心中。本来,诗人就说了那伊人是“宛在水中央”, “宛在”,是“好像”在水的那头,那么也好像不在,也可能已经在自己心头。

与其苦苦求渡,不如过好当下;

与其求人引渡,不如学会自度。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都难免有毕生实现不了的伊人之梦、都有跨不过去的秋江之障。 除障就是渡河、就是度心,度过去,山高水远、海阔天空,那时的秋江不再是萧瑟迷离、困顿难安,而是水静沙明、云飞雁起。“一切景语皆情语”,生命里会有何景观,在于心灵中能有何景象。 开阔的心,使心湖中的“伊人”只是美景,而不再是峰障。

这样看《蒹葭》,似有禅意、似有画意,似有诗意、似有深意……如此丰盛,如此品读不尽。《蒹葭》是这样一卷诗,隔着两千多年的岁月 打开来,在今天尤闻 见水岸花香,遥望到中国文化里丰富 的美丽,盛放在岁月的水底。

它是诗书画融合的最佳体现,是文史哲皆备的典型代表。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外加哲思的升华,《蒹葭》,确实可称是中国最美的诗作。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曹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