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什么是成功的大学教育(3)

2015-12-15 09:00 光明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什么是成功的大学教育

专业教育体系建设是北大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专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调动院系和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让学生体验到研究型大学丰富的学科内涵和创造氛围,使他们能够始终保持好奇、自信和进取精神,具体而言:

第一,我们的教育应当充分展现研究型大学的丰富、多元、规模和广阔,应当是以发现和探究为中心,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共同探索的教学模式。我们的专业教育是以院系为基础组织的,这对学生跨学科学习和体验大学内涵是不利的。我们应当建立更加灵活的教学管理体系,实现学部内学生自由选课和选择专业,各专业应当明确毕业的最低专业课程要求,要建立更多的第二主修和辅修专业,鼓励在学部层面组织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鼓励学生跨学部选课和学习。

第二,要特别关注新生,为他们开设更多的研讨课程,特别要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联合为低年级开设前沿和跨学科的课程,激发他们内在的创造潜力;著名的教授们要以为本科生上课为荣,教师高水准的研究不仅会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学生的激情也会使教师更加焕发学术的创造力;要让学生尽可能了解和探索不同的专业领域,探索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关系;要让学生尽早参与到学术研究活动中,使他们在学术研究中,学会独立思考,体会创造的乐趣。

第三,要在课程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对未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本科生教育一定要使学生获得过硬的交流与沟通技能,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有效地通过书面和口头方式阐述他们的研究和学习成果,要知道,一个观点只有在能够交流的基础上才算是完全确立起来,写作和口头表达都是彻底理解资料的思维过程,未来写作不是给教授们看的,而是写给其他读者的,这要求分析的技能、对复杂材料的透彻解释、简洁性、清晰性,这应该是对每一门课程中交流沟通技能要求的标志。

第四,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必须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新一代人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生活在网上,学习在网上,研究型大学的教育必须适应他们学习方式的变化。现在信息技术使人们在网上远程交流互动,这使身处遥远国度的人们可以在一个课堂中学习。我们鼓励教师开展“翻转课堂”,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学习课程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的重点应当放在研讨和探究问题上;我们也鼓励跨区域跨国度的教学,让更多优秀的、不同背景的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研究问题;我们还应当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网上交流讨论,形成更加活跃的网上学习环境。

总之,北大应充分认识到本科教育危险与机遇并存。我们既不能以一种自满、不变、健忘的方式,自说自话、自行其是,也不能盲目地接受国外博雅学院本科生教育模式。我们必须探索“适应现代研究型大学的特点、充分发挥研究优势的本科教育模式”。本科教育变革的基本方向,应当是使本科生更加得益于研究型大学独一无二的机会和资源,给予学生独特和有价值的研究经历和生命体验,使他们为丰富多彩的未来做好准备。

链接:

中国大学的过去

西方国家的大学最早起源于教会,经过多年的发展变化,各个国家的大学都有其各自的特色。德国是最早把研究学术作为大学使命的,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同时中国现代大学开始起步。1952年以前的中国大学多为综合性大学,以文理科为基础,同时有工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和医学院等专业学院。当时的大学规模都不大,是典型的精英和富有阶层的教育。由于信息不通畅,图书条件也比较差,当然学术的发展和竞争也不似今天这样激烈,所以教师的水准和对前沿领域的把握就显得非常重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和浙江大学被认为是最好的国立大学,而金陵大学、燕京大学是最好的教会大学。北大早期的教育受德国的影响比较大,蔡元培校长特别强调大学应当研究高深之学问,他还主张沟通文理,提倡“五育”。尽管当时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还是有严格要求的,但学校规模不大,师生交流比较多,关系也比较密切,学生能够得到学科综合的教育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讲,北大当时的教育可以认为是一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教育模式。燕京大学是合并了汇文大学、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和通州协和大学而建立起来的,最初曾叫北京大学,后来改名。燕京大学采用美国博雅教育模式,兼收中西方文化精髓,主张除了学习西方经典,也要重视中国和东方经典方面的教育。燕京大学非常著名的办学理念“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至今依然流传人间,启迪世人。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大学的教育发展,开始学习和借鉴苏联的高等教育,国家在1952年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逐步形成了以专科大学为主的高等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当时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学科基础和实践能力,希望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实际工作需要,为此,本科学制曾一度从四年延长到六年。当时北大的学科主要有“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外考”等,相当于现在的文理学院,后根据国家发展需要,逐步建立了核科学技术、计算机,还重建了一些应用类学科。当时国家把学术研究规划给了科学院,大学主要承担培养人的任务,从现在的标准看,当时的北大是一所教学型的大学,只有部分教师从事学术研究。

“文革”之后恢复高考,中国大学基本沿用了原来的教育模式。到了20世纪80年代,北大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十六字方针,由于当时毕业生仍然是国家分配工作,十六字方针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基础”主要是指加强专业基础,为此建立了文理科实验班,希望理科的学生打好数理化基础,文科学生打好文史哲基础,主干基础课体系就是在那时建立起来的;“淡化专业”主要针对过去建立在二级学科基础上的培养方案太专太细,需要拓宽学生的专业背景;“因材施教”主要是希望通过加强对优秀学生的指导,培养学术精英;“分流培养”主要是指高年级学生选择自己的工作方向。20世纪90年代,国家向市场经济转型,国家不再给毕业生分配工作,基础学科受到了很大冲击;这期间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大的改变。

20世纪90年代末,以北大百年校庆为标志,开始了新一轮教育改革。当时,北大对世界主要大学的本科教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科战略研究小组借鉴哈佛的模式,提出应当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实行完全的学分制。当时校方比较慎重,决定建立元培计划实验班,先小规模试行,积累经验后再在全校推广。与此同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按大类招生和培养;加强通识教育,建立通选课体系;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减少专业必修学时;开设第二学位,实施更灵活的转系转专业制度;推进多样化专业教育体系建设和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小班教学,增加探索性的实验与实践,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等。这些措施对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确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以院系为基础的专业教育模式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作者系北京大学校长)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林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