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学子人人都是“外交家”(2)

2015-12-17 08:50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七一学子人人都是“外交家”

创新事

国际理解排入课表

“海洋情怀、国际视野、美丽人生”是七一小学的办学理念,也正是基于学校的特色定位,一套酝酿已久的《国际理解》教材终于在今年10月问世。

这套校本教材分为低、中、高三册,课程内容按照“北京文化-民族文化-世界文化”逐步放大的形式展开主题学习,体现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民族文化与异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作为丛书的主编王雪瑞介绍,这本书编纂历时1年半,由于书籍内容包含语文、英语、地理、历史、政治、音乐等多门学科,是学科整合的良好载体,因此学校大量教师资源被调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每节课后都设置“活动乐园”一项,这部分内容将针对不同年级段学生特点设置问题、校内外活动等,与美国等友好校的视频交流环节也作为常态列入教材内容中。而目前学校建交的5个国家及地区介绍,也已经列入教材中,王雪瑞表示,这意味着以后学生可以“有法可依”地了解友好校文化背景。

丛书出版后,便立即投入使用,由各班班主任进行授课。“每月至少上一节课,一学期能讲完1个单元。”王雪瑞透露,在编书过程中,她已经在各学段中选择了1名负责人对内容进行把关,之后,3位负责人协调各年级组教学组长并联络班主任设计教学内容。目前,班主任的课程PPT已经汇总,王雪瑞将把这些资源共享,供各年级段老师们参考。

■对话

北京晨报:学校什么时候开始进行国际教育的?

王雪瑞:2012年。

北京晨报:为什么这么重视国际教育?

王雪瑞:国际理解教育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以理解、和平、共生为价值理念。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理解教育为经济全球化态势下的一种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了“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落实到我们学校,学校以“海洋情怀、国际视野、美丽人生”为办学理念,这是学校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北京晨报:“国际理解”这个话题对小学生来说会不会有点大?

王雪瑞:不会。我认为,基础教育国际化是对学生国际素养的培养,或者说以国际理解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在和我们建交的新加坡学校开设了一门“社会学”的课程,是对学生对外交往能力、理解能力的一种训练和培养。对中国基础教育来说,这块还比较缺失。我们学校正是以“国际理解”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激发他们的各项潜能。我们希望从我们学校走出去的孩子能够具备小外交家的气质和能力。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