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课本 跨越学科学习“动起来”(3)

2015-12-21 11:58 现代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从校内走向校外,从单一迈向综合,综合实践活动带动学习方式变革超越课本 跨越学科 学习“动起来”

■学校经验

东直门中学

“一体化”课程覆盖全学科

早在2012年,东直门中学就启动了“整合课程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探究”项目,开展了调整课程结构的实践探索。近三年来,学校在课程实施中,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践体验,有效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形成融合开放的课程系统。

目前,学校着重打造“一体化”课程,覆盖全学科。校长薛丽霞说,学校已尝试打通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界限,根据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作出规划和协调,形成一门课渗透多学科的模式。比如,在初一、初二年级作为基础性课程开设科学实验课,整合物理、化学、生物、劳技等学科的基础实验和技能,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学习的兴趣;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方向,在劳技课上开设提高学生生活技能的选修课,比如机械维修、家政等。

如今,东直门中学采取实验、探究课程与必修课程整合,理论学习与实验操作同步修习的方式,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课时配置上,实施2+2或2+3的课时配置,即两课时基础教学加两课时实验探究。”薛丽霞介绍说,部分学科还开发出实验类课程校本教材。此外,学校还分学段开设实验班起航教育课程、国学、艺术、阅读等有利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以强化文理融通的基础教育价值,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以往,在科学学科的教学中,学生动手机会少,教师一言堂的情况普遍,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很难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及科学素养。

学校九年一贯制教学主任梁燕直言,科学就在生活中,要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在“玩”中体会科学乐趣。

■专家观点

好的课堂,老师要将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出来,形成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良好互动。课堂教学的转变从以教师、教材、课程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教会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环境和榜样,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

——时龙(北京高等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综合实践课一定要突出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获得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以自然生态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活动设计为例,老师们要注意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在深入了解自然规律、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科学能力,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促进保护生态环境行为的养成。

——梁烜(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综合实践教研室主任)

在进行小学科学教育时,老师必须时刻捕捉孩子们的心理特点,给孩子机会充分体验,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彭香(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小学科学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

科学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学习有关科学知识的大概念和有关科学本身的大概念,使他们能够理解有关周围世界的科学知识,并对科学的应用做出有依据的决策。为了真正达到理解的水平,学生需要具有令他们感兴趣、能够吸引他们投身其中并与他们的生活相关联的学习经验。而科学实践为孩子们提供了这样的发展平台。

——贾欣(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小学科学教研员)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韩莉 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