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说小孩小 谁知人小心不小

2015-12-25 13:47 现代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人人都说小孩小 谁知人小心不小

圆桌话题

“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这是教育大家陶行知的诗歌《小孩不小歌》。日前,一则被网友热议的“坑爹”事件让人不禁感叹“人小心不小”。据网友爆料,一名一年级小学生因不写作业被老爸教训,气愤之下,趁着老爸洗澡时,拍下照片传到班级家长群。

孩子的恶作剧折射出父子之间沟通的问题。父母单纯的批评、指责,高高在上的沟通方式,孩子们不买账,甚至会激起“报复”行为。读者张女士表示,女儿之前一直大大咧咧,和妈妈无话不说;进入五年级之后,女儿的心思开始有所保留,甚至会将对妈妈的不满都记录在本上。读者陈先生更发愁,儿子进入初中之后,若是觉得爸爸哪句话不顺心,他就会将爸爸拒之门外。

孩子的心思多了,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方式就不能再因循守旧了。身为家长,应该如何读懂孩子敏感的心思,如何把话说到孩子的心坎儿上?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父母如何用合理的方式与孩子去沟通?

圆桌第1问:

父母在沟通中常犯哪些错?

训斥、命令、嘲讽均为无效手段

而且破坏亲子关系

特邀观察员:洪明(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部副主任)人是语言和情感的动物,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人是在沟通中成长的,亲子之间的沟通更加重要。

案例中的这个爸爸所受到的“尴尬”无疑是亲子沟通问题造成的。不注重平等沟通,不尊重孩子的人格的沟通是注定要失败的。孩子再小也有尊严,对于侮辱自己尊严的行为都有着本能的反抗。这位爸爸对于孩子不写作业的行为没有仔细分析,一味地训斥,这是导致孩子“报复”行为的直接原因。沟通时,家长不要用命令式的、嘲弄式的语气,不要轻视孩子的观点,不要忽视孩子的情感。非常重要的是,在沟通中要注意解决孩子内心的困惑,尤其是遇到问题时,应该回到孩子面临问题本身来沟通,而训斥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这种沟通只是让孩子感到害怕或者愤怒。

圆桌第2问:

沟通之前,如何读懂孩子的心理和需求?

遵循儿童成长规律,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

特邀观察员:高峰(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校长)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通过“海因茨难题”的故事,要儿童作出判断并陈述自己判断的理由,从而探讨儿童对道德判断的内在认知心理历程。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普遍存在与其行为不一致的现象,但是,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水平越高,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性程度越高。

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因为不满因不写作业而遭到其父亲训斥,趁其爸爸洗澡时拍下裸照发到班级家长群里——这个孩子显然存在道德判断与其行为不一致问题。“坑爹”事件给我们的启示是众多的家长并不清楚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仍然按照成人的思维和方式要求孩子,让孩子的道德判断背离了正常发展路径,就会摧毁孩子的心灵、扭曲孩子的人格。

亲子关系必须建立在人格的平等之上,虚心地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

家长要平等地对待孩子。与孩子平视,平等地交流,民主地协商。

家长要容许孩子犯错误。孩子是成长中的人,孩子是不完善的人,正因为如此儿童需要我们成人的帮助,所以,贪玩、调皮、完不成作业等,都属于孩子正常发展阶段中的问题。

家长要懂一些心理学原理。小学一般分低、中、高三个阶段,不同阶段儿童的身体发育、认知能力和道德水平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譬如儿童越向高年级阶段发展,伙伴关系的重要程度就大大重于亲子关系。如果家长不懂点心理学,继续以成人的心理、方式、行为对待儿童,就不是“坑爹”的问题,而是“坑儿女”的问题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孩子实现道德判断与行为的高度一致性。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