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课在争议中前行

2015-12-30 08:29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混龄”课在争议中前行

一个读高二,一个读初一,京源学校的齐修远和张沐,因为选修了学校开设的遥感飞机课,两人坐进了同一间教室,成了同班同学。

“混龄”课堂

考验教师掌控力

随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布局,在北京各个城区,越来越多的9年一贯制学校新建或组建了起来,相比过去的纯初中或纯小学,一所学校里学生们的年龄跨度一下子拉大了。

穿越不同边界的教育实践越来越多,同学不同龄的现象也在北京市基础教育领域迅速增加。目前,混龄班级在北京中小学里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通过选修课,不同年级学生成为坐在一间教室上课的同学;二是高低年级共同参与各类综合实践课;三是通过课间、学校重大活动等机会,让各年级学生共同参与相关活动。

对习惯了统一化分段教学的老师们来说,不同年龄学生坐在一个班里,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成为亟待应对的新课题。一位学校负责人表示,现在的年轻教师很多都是独生子女,缺少“混龄教育”的经验。“混龄教育”要求教师不但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更要熟悉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认知习惯和成长特点,可以说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此经验欠缺。

“不同年龄的孩子认知水平、心理成熟度的差异很大,对教师开展班级细致化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宣武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副校长王宏说。

东四九条小学负责学校科技活动的教师武健表示,针对不同学龄段、不同知识层次的孩子,教师不能是“大一统”的教学方式,还要进行定制化辅导。东四九条小学多米诺社团面向全校一至六年级所有学生,打破了班级和年级的界限。“触动骨牌机关的设计,需要运用各科知识,包括化学、光学、电学、电子学原理甚至流体力学。”武健说,“我们尝试定制化辅导,具体而言,对于刚接触多米诺的低年级学生,主要是以游戏的形式开展,从认识多米诺开始,进行多米诺骨牌的摆放、数图、设计并摆放图案等,培养其对科学的兴趣;而随着年级的增加,就开始进行机关设计等更为复杂的学习;高年级的学习更类似于专题研究性质,重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及严谨态度。”

“混龄”校园

管理需要新思维

几年前,育英学校偌大的校园,还被冬青树和铁丝网分割成若干部分。在这所12年一贯制的学校里,中学和小学之间不能“越界”。

校长于会祥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校园里用以围挡的冬青树全部移走,理由是:“学校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也应该是学生寻找同伴、学会交往和合作的地方。12个年级的学生同在一校,这不正是同伴教育的独特资源吗?”育英学校开始在校园倡导成长伙伴计划,用以培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意识。如小学生到中学生的教室、实验室去“寻宝”,六年级学生参加《学生互助就餐计划》,作为学长照顾三年级的学弟学妹们吃午饭……

育英学校的做法不是个例。在15年一贯制的京源学校,科技小论坛、综合实践活动等各类校园活动,都注重“混编”,让不同年级的学生共同参与完成。

然而,这些新颖的思维和做法仍是少数,分年级统一管理的模式仍是北京中小学普遍的管理方式。在北京一些学校,高一学生一栋楼,高二学生一栋楼,高三学生又一栋楼。还有一些多校区的学校实行大年级部制,即每个校区就是一个年级部,只有一两个年级的学生,不同年级的学生不仅很少在一起学习,见面的机会都少。

京源学校副校长孙清亚说:“教育划分年级是近代的事,这种划分更多是从知识传授的精准度考虑,然而社会环境是不分年级的,这种划分在便于知识传授的同时,也造成了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一种脱节,使孩子们失去了与不同年龄孩子交往的机会。”

在孙清亚看来,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给学生创造跨年龄交往的机会本身,就是“混龄教育”的重要价值之一。“在一个大孩子和小孩子混编的班级里,大孩子即便在同龄人中不突出,在这样的环境里也会被小孩子们当成学习的榜样,而大孩子们也知道这一点。”他说,“举一个社会交往礼仪的例子,大孩子们穿着西装去上课,在小孩子们的眼里,这几个小哥哥、小姐姐就是小绅士、小淑女的最佳示范。”

在美术、音乐等一些专业教育领域,“混龄教育”可能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孙清亚说,京源学校正在调研把不同年级美术班的教室放在一个楼层。他说,在特定的专业领域,不同年级的学生由于资质、学习年限、用功程度等的差异,不一定高年级学生就比低年级学生强。在一个混龄的环境里,那些有潜质的学生,更容易在跨年龄的交流中吸收专业营养,其专业成长受到的人为限制会更少。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施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