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受到广泛关注。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明确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部也于2014年3月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在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明确要求。与此相对应,北京市中高考改革方案明确指出,自2014年起,北京市中高考相关学科的分值将增加,而增加的分值向传统文化内容倾斜……一系列纲要、方案的出台,旨在加强对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全面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培育中小学生的民族情怀,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人大附中翠微学校积极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多年来的探索中,相继开发出相应的校本课程,在人文学科和艺术学科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而基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所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同样做得有声有色。
跨学科整合,资源无边界
“小校园,大课堂”,这是人大附中翠微学校校长刘小惠针对学校实际情况提出的办学思路。在她看来,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大课堂首先是文化课堂,同时,社会资源丰富多彩,大课堂也是社会课堂。领悟到这其中的精妙,全校师生用行动诠释他们心中的“大课堂”。
据副校长高超介绍,今年10月23日,学校在颐和园开展生物、地理、英语、语文等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园区生态专家和学校生物教师王萍带领学生探索生物多样性,分组采集植物标本,调查生物群落类型。学校党委书记、地理组特级教师丁利设计“身边的地理”学习方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学会对真实景观进行欣赏与旅游资源评价,让学生深入了解世界遗产的价值,深刻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英语学科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颐和园内景点的英文介绍,并在现场采编、录制英文解说词,向外国游客介绍颐和园,用英语传播中国园林文化和历史。语文组教师因势利导,从同学们所研究的对象中引导他们结合已有的书本知识,探寻其中的文化内涵,如“颐和园”“萱草”“桑”“柳”“松”“柏”的文化含义,强调在学科知识学习、积累之上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分析和运用。
除了走进颐和园,学校参与综合实践课程的师生还在故宫、延庆区“百里画廊”、玉渊潭公园等地留下过自己的足迹。教学副主任黄玫表示,综合实践课程不仅整合了教育资源、拓展了课堂边界,而且凸显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巧妙地融入了文化育人理念。
经典诵读展演“独领风骚”
“当少年与古诗相遇,当青春与古韵交融,绣口吟诵经典篇章,豪笔挥就诗意年华”。走进人大附中翠微学校初中部校区,这样一张经典诵读的宣传海报定会让人驻足欣赏。初二年级语文备课组长季雪娟透露,对于即将到来的经典诵读展演活动,各班学生早已摩拳擦掌。她告诉记者,初一(1)班拟表演的人物为苏轼,学生们节选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作串联词,把《卜算子·缺月桂疏桐》《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串起来,表现苏轼在黄州由低沉、哀伤到豁达的心路转变历程。而初二(1)班选择的则是《春江花月夜》。也许是古诗词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亲和力,在初一、初二18个班中,参与展演的经典诗词涵盖了爱国怀古、自然美景、思乡和祝愿等主题。
“诵读展演的最大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传统文化不是故纸堆里的东西,通过立体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入其中,与古人对话,从而对传统文化产生亲近感。”季雪娟回忆说,本届初二年级在初一时就曾举办过《中华少年志》诗朗诵,5班的《少年中国说》,6班的《满江红》等节目都曾震撼全场。如今,新一轮经典诗词诵读展演即将拉开大幕,让她欣慰的是,从导演到演员,以及服装、道具、化妆、音乐……各班学生都很“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