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活动中寻找传统文化的根(2)

2015-12-18 13:20 现代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实践活动中寻找传统文化的根

体会书本里学不到的知识

传统文化中那些被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在德育处主任李秋风眼里不仅是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德育实效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

在学生前往颐和园进行综合实践的路上,李秋风引导学生观察皇家御河两岸圆形和方形的石雕,启发学生懂得“不依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生活的北京城,热爱家乡,他制定学案,带领学生们来到被他称为北京人的“宗祠家庙”的首都博物馆参观学习。初一(1)班学生艾秉炎从首博回来有感而发:“我天天生活在北京,其实我对北京了解得并不多,以后要多去首博。”而从房山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回来后,他的同学周雨欣坦言,此行加深了自己对历史教科书的理解,开阔了视野,很喜欢这种实践活动。

体会到书本里学不到的知识的学生在人大附中翠微学校可不止艾秉炎和周雨欣。因为导演《春江花月夜》,张曦予表示,导演工作磨练了自己的沟通、协调等管理能力。从小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肖昕辰则笑称自己会“逮住一切机会”宣扬中华传统文化。她说,现在不少年轻人正在遗忘自己的传统文化,这让自己很痛心。据她的同学介绍,肖昕辰已在校园内做了一场有关《红楼梦》中人物林黛玉的专题讲座,四楼报告厅的过道都站满了同学,前来听讲的老师也被感动得潸然泪下。

在全年级《西游记》展演活动中,各班自选情节表演,担任过《三调芭蕉扇》导演的初二(1)班学生张芊在综合实践成果汇报活动中,没有强调自己作为导演的风光,而是把赞美留给了制作PPT以及上台后没有一句台词的同学,并为此写下《平凡中的不平凡》一文。她说,排演剧目让自己更加了解中国文化,学到了更深一层的东西:学会包容别人,多为别人考虑,这是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

传统节日里寻找民族的根

“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课堂中贯穿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可以让学生从小树立传统节日观念,弘扬传统节日中的‘团圆、尽孝、吉祥、顺利’等美好寓意,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基于以上理解,学校语文教师魏苗所作的《红楼梦中的端午》专题,深受学生欢迎。

据魏苗介绍,这个专题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特征,通过阅读讨论理解人物间的矛盾,还要了解红楼梦中的端午风俗,感受其文化寓意。她从宋代欧阳修的《渔家傲》和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说起,从不同朝代的角度加深学生对端午习俗的理解。在宝黛关系缓和的端午节,魏苗将端午节的美好寓意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明白端午节的风俗习惯、礼尚往来以及回家团圆尽孝都应该传承下去。

事实上,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红楼梦》,文中所涉及的节日远不止端午节。为了引发学生对于传统节日研讨的兴趣,魏苗还鼓励学生们从本书中进一步探究其他传统节日。

同样的端午节在思想品德课教师刘颖那里又有不同的呈现形式,除了说历史、讲习俗、动手制作香包等活动外,她还拓宽学生的眼界,与韩国的端午祭进行对比,调查东南亚等国的“端午节”源自华人文化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元宵节上,初中部语文组长黄晓晖亲自操刀,为猜谜活动撰写方案、命制谜面。300多个红灯笼将校园装扮一新,学生们在欢声笑语中猜灯谜、领取小礼物,近距离感受身边的传统佳节。

学校老师们说,传统节日是我们共同的回忆,课堂内外,自己有责任和学生一起找寻民族的根,并将它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凌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