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课在争议中前行(2)

2015-12-30 08:29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混龄”课在争议中前行

“混龄”实践

呼唤教育新理论

“混龄教育”并非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最初起源于欧美一些国家的幼儿园。在那里,教育者们把不同年龄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让他们在一起游戏、生活和学习。近年来,中国也有部分幼儿园引入了“混龄教育”模式。

在传统的基础教育领域,随着9年一贯制、12年一贯制的学校越来越多,加之综合实践活动、走班选课等教育改革措施的推行,混龄现象在中小学中越来越普遍,“混龄教育”也成为中小学教育者必须认真思考的新课题。

业内专家认为,由于国情、学校规模、课程设置等存在的明显差异,西方的“混龄教育”模式并不能简单照搬到中国的课堂。中国基础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保持自身传统优势的前提下,发挥“混龄教育”特殊的教育价值。

“混龄教育”一个特殊的价值,就是打破孩子年龄界限,培养不同年龄孩子良好的社会行为方式。在独生子女时代,可以弥补独生子女家庭中缺少的“兄弟姐妹”情感。

“混龄教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应根据学科内容混龄,有时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混龄,有时应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混龄,有时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混龄……在教育实践中,已经出现很多灵活的混龄方式,但能否实现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依然缺乏理性的观察和分析。

对于“混龄教育”,有家长担心:“如果大孩子欺负小孩子怎么办”“年龄不同,孩子的学习力和接受力不一样怎么办”……对此,孙清亚认为,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学得快的孩子,也有学得稍微慢的孩子,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教育生态圈,才符合他们未来要面对的社会。

孙清亚说,在教育部有关部门正在研制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中,社会参与和自主发展被列为一级指标。而在这两个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混龄教育”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专家观点

传统教育的有益补充

林日新

“混龄教育”更多地侧重于发展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包括学习品质、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等,可视为对第一课堂认知能力培养的文化课的补充,它的探索令人期待。

在当前这个独生子女多的大环境下,更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因而没有相互体贴、照顾的经历,没有互爱互助、相互模仿、共同努力的经历,这不利于发展儿童的集体意识,而会导致儿童个人主义的蔓延。”独生子女反映出很多问题,独立性差、抗挫折性差、以自我为中心、精神孤独等,这些不仅影响孩子当下的学习生活,更会影响他们未来的日常交往和人生发展。“混龄教育”或多或少扩大了学生的接触面,有更多的机会和不同年龄同学交往,从而学会关心、分享、合作等社会行为,加强孩子们情商的培养。

不得不说,“混龄教育”比较艰难。毕竟,人的成长和知识的增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认知水平、心理成熟度的差异很大,若把他们混同在一起进行教育,这对学校的管理水平是一个大挑战,对教师教学能力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施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