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维度 分析县域校际均衡状况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系统”从四个维度,用差异系数监测分析县域义务教育八项指标校际间均衡状况。一是市、县两域差异系数监测,二是市域差异系数分布,三是市、县两域历年差异系数对比分析,四是市域内不同区域的差异系数分析。
在市、县(市、区)两域校际均衡状况监测时,大连市采用差异系数监测市、县两域校际均衡状况。分别监测市和各县八项指标的差异系数,和监测市和各县(市、区)两域八项指标差异系数状况。
同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系统分析全市14个县(市、区)各项指标的差异系数分布,包括高位数、中位数、低位数、市域平均值及其数量、百分比和次序等,为市教育督导部门提供数据依据,同时为各县(市、区)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决策提供数据依据;监测市和每个县域中学和小学八项指标历年差异系数趋势,并对比分析中、小学历年均衡状况;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将大连市14个县(市、区)分成四个组,四个不同特点地区县域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状况比较分析。
引入“发展程度指数” 监测八项指标
除此之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系统”还从三个维度分析区域义务教育八项指标的发展状况。八项指标的实际值;符合省定标准的县域内学校即时达标率;引入“发展程度指数”监测八项指标的发展水平。
系统通过监测学校、县、市八项指标的实际值,与省标准和市平均值及全市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对比,做到市、县、校三级对自己的八项指标发展状况的比较。
全市14个县(市、区)八项指标实际值分布数据,包括高位数、中位数、低位数、市域平均值及其数量、百分比和次序等,为市教育督导部门提供数据依据,同时为各县(市、区)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决策提供数据依据。
差异系数和达标率,是国家教育部门考核各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否达标的两个重要指标,将差异系数和达标率放到一个直角坐标系中,监测差异系数和达标率两个维度的达标状况。
“发展程度指数”反映区域教育八项指标超出省义务教育办学标准的程度,用于评价区域义务教育八项指标的发展水平。IGG值越高该项指标超出省标准值越多。
■相关链接
反思改进量化标准
“差异系数”反映了各义务教育学校某项指标的数值与该项指标县域内所有学校平均值的离散度。也就是说,通过“差异系数”大连市可以发现某项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程度,但如何制定改进这项工作的量化标准?大连市通过研究与实践,在“差异系数”的基础上,拓展建立了“差异贡献”、“差异基准”和“改进区间”三个模型,对问题做进一步的分析,给出改进工作的量化标准,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不仅通过教育督导发现问题,也对解决问题提出有数据支持的建议。
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中对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状况的评估,重点评估县级政府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情况。以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八项指标,虽然不能反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所有细节和全貌,但确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状况。特别是“差异系数”的引入,将传统的定性评价发展为定量评价,用数据说话,使评估更科学,更公正,更有说服力。通过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系统”的应用与实践,我们已经初步尝试了信息技术支持的督导评价方式方法的创新,特别是大数据和互联网思维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我们将坚定信心,不断创新与实践,向大数据和技术支持的数据化督导过渡,以信息化服务教育督导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