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三个臭皮匠将爱好变成事业

2016-01-26 09:05 中国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校园流行“小黄车”

还有5分钟就要上课了。周颖匆匆忙忙跑出宿舍,在ofobicycle的微信号中输入了7966的自行车牌号,立刻收到了解锁密码。她赶忙骑上车向教室奔去。原本要走15分钟的路程,骑车4分钟就到了。周颖进入教室的时候,铃声才刚刚响起。

周颖骑的“共享单车”来自北京大学的一个创业团队。刷着亮黄色漆、标有ofo字样的自行车已经遍布北大、人大等6所北京高校。学生亲切地称它们为“小黄车”。

从最初的3人团队到现在的50位员工,从每晚在麦当劳刷夜到租下中关村立方庭的办公室。创业者、26岁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化遗产专业的研究生张巳丁说,当时只是一心想做和自行车有关的事,没想到自己的创业会“火起来”。

你们公司什么时候倒闭

从高中开始,张巳丁就是自行车爱好者,经常在自家周围“飙车”。进入大学校园后,他加入了自行车协会。在那里,他结识了同是自行车发烧友的薛鼎和戴威。

3个90后的男生一拍即合,都想要围绕自行车“折腾点事儿”。2014年9月,经过几番讨论,ofo骑游成立了。

之所以取名ofo,是因为这3个字母组合在一起很像一辆自行车。张巳丁说,当初也想用其他名字,像风火轮、骑百客,但是中文的名称都不具备全球化的特质。只有自行车的形象是没有隔阂的,世界各国的人都明白。

在研二的秋天,3个人开始经营他们的骑游公司。没有投资人,他们就东拼西凑每人投入了两三万元作为公司的启动资金。没有办公地点,他们就去北大西门的肯德基和麦当劳刷夜,一杯咖啡“蹭”到第二天早晨。没有宣传渠道,他们就在校园里发传单、贴海报、推微信消息。

张巳丁说,初创的时候压力很大,常常累到一沾床铺立马睡着。

和许多创业的大学生一样,张巳丁的选择并不被大家看好。作为考古文博学院文化遗产专业的研究生,他的“正途”是毕业后进入博物馆或故宫博物院工作。有的同学听说张巳丁在搞自行车创业时,觉得他“太不靠谱”。“自行车属传统行业,一般人创业不会选这个方向。”张巳丁也明白大家的想法。

同样反对的还有他的家人。妈妈觉得这个想法太“飘”,每次他回家都会被问,“公司什么时候倒闭?”“是不是快干不下去了?”

公司成立几个月后,他们跑注册、写程序、做设计,眼看着当初凑到的钱即将花光。张巳丁心里着急,若是还找不到投资人,公司怕是真要“如家人所愿”地关门了。

2014年年底,事情总算有了转机。

毕业于北大的一位投资人,有意了解ofo骑游的运营状况。3个合伙人决定要抓住这个机遇,他们立刻准备起来。

结果出乎预料。唯猎资本决定给予他们数百万元的天使投资。

在五道口,ofo有了自己的第一间办公室,尽管不算宽敞。越来越多的同学参加了ofo组织的骑游活动。

形势越来越好。但是,张巳丁却开始考虑转变公司的发展方向。

没想到上了热门

“我们觉得骑游旅行规模做不大。一是参与人群有限;二是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三是机票和酒店的利润已经被代理商赚走了,大学生创业对资源整合的能力不够强。”张巳丁说。

可究竟应该转向哪个方向,3个人想法并不一致。张巳丁说,当时大家都很困惑,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

唯一不变的是一定要做和自行车有关的事情。

想了很久,也讨论了很久。2015年5月13日,3个人最终选定了“共享单车”的想法。

首先从自己生活的校园发掘。他们发现学校里的自行车数量很多,但利用效率不高,一个同学每天骑车的时间可能最多只有1小时。接着他们琢磨怎么提高自行车的使用效率,把有限的自行车资源共享给其他需要自行车的人。

一开始,他们考虑借鉴北京公共自行车出租方法——建存车的站点,让同学们从这里取车再还车。但是成本核算下来每辆车要1000多元,太不划算。而且,学校的用车行为有明显的峰谷现象,在高峰时这些自行车根本无法满足需求。而“共享单车”是需要车子尽可能多的时间是在流动的,还要便于监管。

他们讨论:什么东西是我们必须随身携带的?骑车的时候也不例外;怎么解锁自行车最方便?

经过几轮“头脑风暴”,他们想出了用微信解开自行车密码锁的方法。每一辆车都有一个四位数的编号,关注ofobicycle的微信号,输入编号,就会收到密码,解开自行车的数字密码锁。这个密码就像验证码一样是随机变换的。

租车费则用根据时间、距离、密度测算,通过微信支付,每天的车费最高不超过两元。

为了推广使用,他们购买了500辆“小黄车”,投放到北大的校园里。共享单车运行没几天,ofo微信账号的累积访问量就超过了1万次,单日最高值在1800次左右。同时,ofo还提倡在校师生把自己的自行车共享出来,加入的车主可以获得补贴并终身免费使用“小黄车”。

2015年6月16日,ofo在微信号内推送第一篇文章,招募北大学生共享自行车。当天竟收到400多份加入申请。加入的自行车也被刷成黄色,编上了编号。

张巳丁说,没想到“小黄车”在北大的试验一下子火了,“我们的帖子竟然上了北大未名BBS的全站十大话题”。

责任编辑:李思瑾(QL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