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系列]给孩子们讲讲老北京那浓浓的年味儿(2)

2016-01-26 15:14 千龙教育

打印 放大 缩小

1359618249402

二十四,扫房日

腊月二十四的传统是扫房子,按早年间民间的传说,“尘”与陈旧的“陈”是谐音。在农历正月新年前,扫去家中的一切尘土,意味着去除旧一年的陈旧东西,把不好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此来迎接新的一年。这一习俗充分寄托了人们破旧立新的美好愿望和辞旧迎新的强烈祈求。

过去人们信奉万物有神灵的说法,因此在民间传说中认为,到了二十四这天,所有的神仙都不再管人世间的事情,而是回到天庭去述职,也就是汇报这一年来的工作情况,而留在人间的只剩下一些值班的小神,像是土地爷在维持秩序。这样看来,这个时候即使是把自己家的房子翻过来,也完全不用顾虑任何东西,因为神仙们都不在了。因此,大家就利用这难得的机会搬移物件或砂尘乱飞,这样也不怕会冲犯家中神明,所以古人就定下这一天是可以用来大扫除的日子。

二十五,做豆腐

腊月二十五,最重要的习俗有两项:一是“二十五,糊窗户”;另一项是“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腊月二十三祭了灶,腊月二十四扫完了房子之后的腊月二十五,老北京人就该糊窗户了。过去的北京人,家家户户都住在四合院里。那个时候的房子,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多的玻璃门窗,更多的则是那种带窗棂的、上下对开的、在窗棂上贴上宣纸或白纸或报纸的、窗棂把窗户分成了一个个的小格子、格子里面被贴上了窗花的窗户。现如今,居住在楼房里的人们,“糊窗户”是大可不必了,贴个窗花、贴个福字、挂副对联,还应该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说起来,这“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实际上是老北京人在准备春节期间必备的所有“年货”的开始。豆腐的“腐”与幸福的“福”谐音,因此豆腐代表着祈“福”。

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南宋朱熹在他的《豆腐》诗中写道:“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

有趣的是,时至今日,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究其因,是当地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同时也是先民勤俭节约美德的写照。

二十六,去割肉

民间谚语:“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所谓杀猪,当然是杀自己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民间传统腊月二十六炖大肉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从腊月二十六开始,丰盛的年夜饭就要陆续“出锅”了。人们上街置办着过年的货物,干鲜果品、大鱼大肉,都是人们集中采购的目标。炖锅肉,对于旧时的穷苦人来说绝对是一种奢侈的愿望,但是在过年的时候愿望终于实现了。炖大肉,昔日香飘一条胡同,如今香飘整栋楼房。闻着诱人的香味,就算是肚里不缺油水的人,也准能掉下一串哈喇子,挑块儿瘦的就酒,拣块儿肥的解馋,一锅炖肉便是人们心中最朴实的年夜饭,与山珍海味比起来更过瘾、更实惠,吃来吃去也没有腻的感觉。

吃“年肉”讲究要吃红烧肉,因为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而红烧肉则更能表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的富裕十足,因此,一碗热气腾腾泛着肉香的红烧肉是多少人在腊月二十六这天期盼的。即使是到了今天,家家的日子都越过越红火,但是在腊月二十六置办点大肉也是成为了许多人都没有忘记的老传统。

【春节系列】春节聚会多,孩子怎么吃才好

【春节系列】春节值得陪孩子看的40部“有氧电影”

【春节系列】春节回家,警惕“熊亲戚”过度“逗娃”

【春节系列】春节假期博物馆里不太冷——京城博物馆展览指南

【春节系列】拿什么拯救被逼问的你!学生党春节走亲访友必备

【春节系列】年底同学会, “恐聚族”们准备好了吗

【春节系列】看看海外学子的中国年

【春节系列】给孩子们讲讲老北京那浓浓的年味儿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