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模板、重回馈——引导学生参与
创新假期作业的尝试一直在进行,但也有一些假期实践活动因走过场、只求盖章证明,被讥诮为“借公章”,乃至成为“家长作业”。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校长林卫民对缺乏指导的寒假作业表示忧虑:“布置寒假作业要考虑在家学习的特点,没有老师看护,如果漫无目标、无序安排,作业很容易流于形式。我认为,创新型寒假作业要把握一个点,那就是一定要有主题、有目标,老师要提供模板和标准参照并检验学生的完成效果。”
怎么制定模板、引导学生参与?中关村三小用学习任务单的形式规范、深化学生的思考。由于一个新校区即将投入使用,该校学生今年寒假将完成一份名为“我们的学校”的项目学习任务单。“我们为学习任务单确定了记录格式。按照‘我已经知道’‘我还想知道’‘我又了解到’三个部分引导孩子的思考,作业按团队合作的形式下达,同学们被要求明确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与定位。”中关村三小老师万峰(化名)介绍。
林卫民认为:“传统作业的一个优点要坚持,那就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学校毕竟是读书的地方,要珍惜孩子在闲暇时间沉静深思的机会。”
吕文清说:“我们现在的学校和老师对实践性作业的课程化设计还不够熟悉,家长也容易把假期的实践作业视作‘软学习’。但必须看到,年节特色、文化特色的寒假作业给了学生创造的空间,纳入课程设计后,对推进课改深化、优化学习过程和方法也具有积极意义。”他建议,不仅要在假期布置实践性作业,还要在教育评价的理念体系、操作体系和结果应用等方面加强对实践性、综合性作业的支持,实现寒假作业与育人目标和课程体系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