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供给侧”改革成为首都教育改革的“热词”,也成为不少中小学校长、教师热议的“高频词”。日前,北京市教委委员、新闻发言人李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市此次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基本思路,在于促进“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要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感,要以创新促绿色发展,其最终指向为育人理念的重大转变。
■解读
“供给侧”改革体现三大转变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提高基础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使其贴近学生的消费习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改善基础教育供给结构,打破单一的课程、资源、考试评价供给结构,构建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新“供给侧”结构,由此实现从需求侧的拉动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从管理导向转向服务导向,从学科导向转向学生导向,从结果目标导向转向发展目标导向,并在政策和制度层面加以固化。
对于教育管理者来说,如何从管理导向转向服务导向,是一个观念转变和落实的问题。该负责人表示,这要求考试命题内容要从考出学生的合格性、等级性的限定中跳出来,力求兼顾能够有利于让学生发挥爱好特长、服务于学生的优势展现,兼顾题目的开放性、延展性、时代性和基础性。此外,在课程设置与实施上,更加开放、多元、灵活、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和学校治理,将是服务于学生成长的助力器,而不仅仅是单纯达标的“容器”,学校自然成为了学生自主成长的乐园。
“供给侧”改革对教师和班主任在从学科导向转向学生导向上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教师、班主任的视野中不能仅仅是学科、成绩,要从“善于加工学科成绩”转变为“善于发现学生优势”;要从“善于教授学科知识”转变为“善于引导和保护学生的兴趣爱好”;要从“计较分”转变为“在意人”。“这要求我们要在考试命题的材料选用、情境创设、设问方法、难度梯度等方面进行整体考量,要让不同的学生‘消费’题目时得到同样的满足。”有关负责人表示。
在从结果目标导向转向发展目标导向环节,要求学校转变传统理念:要从注重班级整体成绩和平均分,向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成长转变;要从只重视阶段升学目标,向关注学生适应性和一贯性的成长转变。
在考试评价中,更要体现三个变化。首先,我们在题目的可选择、答案的开放性和选项分级赋分的基础上,要尝试多种解决方案,丰富考的方式,不能把学生思路固化到做题上,要让学生回答解决问题的思路,考查其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其次,我们要关注题目内涵的变化,要考出学生的发展性思维,考查理解的深度。最后,我们要把学生的基础和12年的积累考出来,考查基础知识的扎实、宽厚;要用简单的题目传递“宽”和“广”的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