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让学生有更多选择(2)

2016-02-26 08:54 现代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北京教育让学生有更多选择

学校需重构绿色“生态圈”

面对“供给侧”改革,学校面临了很多挑战,主要涉及资源、环境、服务等方面的重构与调整,以构建起一个绿色、良性的教育“生态圈”。

在资源建设方面,学校需要“穿越”边界,建立广义的教育资源供给体系。这就要求学科教师必须擅长拓展学习资源,建立广义的教育资源供给体系,善于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才能带领学生应对新考试的能力要求。比如,学科教师要学会“穿越”教材边界、学科边界、学校边界等方面,让学生不再仅仅是消费教科书、练习册、作业本,使学生必须接触和消化更多的广义资源。

在教育专家看来,北京市提出的10%的实践课程,实际上就是跳出教材,穿越多种边界的资源拓展课程。这10%并不只体现在每周某一个下午的外出实践活动,而要体现在教师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讲授教材上的知识和方法外,还要进行资源拓展,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目前,很多学校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学校引导教师通过校内适度的跨学科备课,拓展教学资源,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同一知识点,让学生感受到,学到的知识非常有用,能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觑,良好的校园环境,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引导的作用。更新环境观,这要求学校要综合布局,实现对环境的精细化管理,让教学活动发生的场所,从教室为主转向综合利用教室、图书馆、实验室、机房,乃至线上和线下结合,校内外结合,区域内外结合。“比如中小学图书的摆放,首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和消费习惯进行分类。如摆放在楼道里的图书,通常要适合学生课余的自主阅读,且多是浅阅读;教室里可以多摆放一些工具书,或者与学科教学相关的书籍,方便学生的问题查阅式阅读;图书馆里的大部分图书,一定是可以让学生借回家进行经典阅读的……资源提供方式和环境的变化,带来的是教育服务的变化。”

教育需要形成一个与社会互动的“生态圈”,因此学校还要与相关机构、组织或个人等建立联系,以形成服务学生成长的统一战线,以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这就要求学校要穿越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边界,建立服务于学生成长的,由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共同构成的统一战线,不仅提供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服务,还提供群体服务和个性化服务。

■数说

五大变化

北京新课程改革方案给学校课程结构带来了五大变化。

1 更加强调连贯性

2 实行学时总量控制

3 加强学科实践活动

4 关注学生学习规律

5 鼓励突破学科课程的壁垒

三大关键点

北京的新中考方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强调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选择,让每个学生都有好的一面以及优势的展示机会。它有以下三个关键点:

1 从“选拔”到“选择”的变化,实现从“招分不招人”到“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的转变。

2 全方位的“选择”体验,即更关注题目与赋分的可选择性、答案的开放性。

3 从“一考定终身,只拼纸和笔”,到“关注平时,关注实践”。

三个转型

新的中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以及育人理念的变化,会倒逼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真正动脑筋去执行新课程方案,而不仅仅只是机械地考虑长短课时等的安排。学校和教师要对一些具体的变化有清晰的认知,并依此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

1 教学转型:关注课堂是否给学生留下回味,是否有思维的延伸。

2 教师转型:关注教师对学生个性爱好的诊断与发现。

3 学校转型:关注学校对不同类型学生发展的促进程度。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