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作业要还权于孩子 包办不如放手(2)

2016-03-04 14:01 现代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孩子忙开学 家长盖章忙专家建议:实践作业要还权于孩子,包办不如放手

把实践的自主权还给孩子

在大包大揽的家长之外,生活中也有大部分的家长并不越俎代庖,他们相信,学校布置的实践作业旨在提高孩子的观察、思考、动手和创新能力,而现代孩子最缺乏的就是动手操作和勇于创新的能力。明白了这个道理,他们大胆鼓励孩子独立完成实践作业,哪怕这份作业并不是很完美。

女儿就读小学二年级的高先生就是这样的家长。今年寒假,女儿的实践作业中有一项是完成与年俗有关的手工活动。巧的是,一位朋友送了一个灯笼的半成品给女儿。对于这个有发光装置的小玩意儿,女儿下意识地寻求高先生的帮助。但高先生只是告诉女儿,按说明书的操作步骤来,有不认识的字就问,然后忙自己的事去了。一个小时过去后,当女儿提着自己组装好的灯笼来到他面前,高先生惊奇地发现,虽然提灯笼的手把装得有些歪,但女儿的动手能力超出了自己的想象,尤其看到灯笼内变化的五彩灯光以及外表粘贴着可爱的“熊二”形象,他忍不住拍了一段小视频发到亲友圈里“炫耀”一番。女儿被他的情绪所感染,嚷嚷着以后的手工活动再也不要爸爸妈妈帮忙了,自豪、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事实上,学校给学生布置的实践作业,基本上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的,学校只是希望孩子能够动手参与进来就行,并且对于最终结果的呈现也是多样的,家长大可不必以攀比的心态替代,而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在完成实践作业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能力。”北京市京源学校小学部校长李晓军说。

■马上就访

家长引导远胜于包办

赵澜波(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实践作业应该符合其年龄特点,如果让一年级孩子来完成三年级的手工作业,对于他们而言,无疑是很难独立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多数家长不愿“多添麻烦”,就自己动手了。但很多手工、实践作业都是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这要考验孩子的创造力、动手能力等,对于家长而言,如果直接代办,当然不妥,这也同样考验家长的智慧。

面对一个较有难度的手工作业,家长更应该引导孩子、指导孩子,带孩子一起去理解这项任务,策划好的解决方案,最终完成任务,这远远好过于家长代办。

但家长包办也不能全部归咎于家长。以社区实践为例,这需要建立系统的协调沟通机制,但现在很多地方都没有建成。很多社区都没有专门的教育部门及职能人员,对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不能做出专门的安排、组织。此外,教育行政部门有必要增强与社区方面的沟通,形成双向互动的联动机制。此外,学校也需要与学生所在的具体社区建立联系,使家长与社区的单向互动变为双向互动。

实践作业要以学生获得为评价标准

叶艳(石景山区实验小学校长):无论是社区实践作业还是其他的实践活动,其初衷是希望学生与社会、与生活有一个更全面的对接,从而提升学生动脑、动手、动嘴以及开阔思路、发挥想象、勇于创新的能力。如果家长大包大揽,或靠托关系来帮助孩子完成一份虚假的实践作业,这是毫无意义的。

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实践作业考什么,评价标准是什么,这也很重要。学校不能以最终的结果作为评价标准,而应该以学生的自我感受和体验为主,只要学生觉得自己是成功的、有收获的,从动手实践中得到自我满足,这样的实践作业就达到了要求,而且并不会给学生和家长带来压力。

从更深层次的意义来看,教育最终是指向具体的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当下的教育改革中,无论是中高考改革,还是增加开放性科学实践探究活动等,其指向都是关注人的整体发展。所以家长应该少一些急功近利的行为,还孩子完成实践作业的权利,人为的“拔高”代替不了孩子的成长,转变观念也许才是最好的方法。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凌月云 娄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