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班效果
倒逼教师转变教学策略
满足学生个性需求,走班制有其独特的作用。然而,走班制将会对教师提出哪些更高的要求?教师该如何更好地适应走班教学呢?
“过去的行政班,全班的学生等着老师来上课,老师讲得好坏与否,学生并不能选择。”朝阳实验小学教学主任金姬介绍,“走班制”则是学科老师等着学生来上课,根据学生接受的难易程度,实行分层和分类,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教师。
金姬认为,走班对教师来说,挑战更大了。“走班制”教学学生的选择权大了,老师的压力也更大了。“只有学生感兴趣了,他才愿意选择你的课程。”
西辛小学金艳华老师带的是一个幸福成长(一)班的语文课,“在以前的自然班上,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习惯等差异较大,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总是沉默、被动,老师也很难把握,有时心里真是着急!”这样的分层走班教学,帮助学生实现了准确定位,现在的语文课堂上,同学们普遍都能积极举手发言。在具体教法上,幸福成长(一)班的语文课上,以课本为主,进行适当拓展,“假期里,我还布置了阅读任务,鼓励同学们阅读《红楼梦》、《西游记》等名著的少儿版。”
而带1个快乐提升班语文课的张存红老师告诉记者,她的语文课上,教师尽量“退”到一边,让学生尽可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展示等得到锻炼,比如在学习古诗时,除了让同学们会背诵、能准确理解诗意外,还让学生尝试自己去写对联,而有的课文,还让学生们依据课文内容改编成课本剧,“拓展得更深一些,进度快一点,要求更高一些”。
特级教师王春易认为,走班的背后,是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对课堂的研究,对课程的开发。它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创造了学生与自然接触的机会,体现了学生和教师在人格上的相互感应。
在走班制这个大趋势中,教师该如何应对呢?王春易建议,老师必须要思考,自己能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课程;这些课程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把目光从原来的只关注学科教学,向关注课程设置、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变革,以及学生的终身发展上转移。
■家长声音
选课让孩子走向自主
张灵(学生家长):牛牛从一年级就开始走班上课。初入学校(朝阳区实验小学),孩子对于学校课程并没有太多了解,老师召开了新生家长会,逐一向家长介绍每门选修课的内容,后来又在课堂上给孩子们做了推荐。
因此,第一个学期的选修课是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完成的。在选课过程中我们充分尊重了孩子的意见,如他对打鼓感兴趣,我们就支持他选报了“太鼓达人”,他自己又申请报了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