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供给侧改革 小学走班正流行(3)

2016-03-16 09:57 现代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教育供给侧改革促学校课程供给更多元套餐变点餐 小学走班正流行

第二学期开学,孩子们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对课程有了了解,自己选课,家长帮忙在网上登记。经过一个学期的历练,牛牛变得更有主见了,他居然选择了“梨园天地”学京剧。问他为何选这个,他说想跟老师学变脸。之后,他又在我们的建议下选了游泳。游泳需要自己整理物品、穿衣服。对于在家还依赖我们的他也是个不小的考验,为了不让同学笑话,牛牛选了课之后每天都会练习快速穿衣。

因为每门课程选择孩子们都参与其中,因此孩子的主动性更强。选修课后,孩子接触的同学范围更广了,认识了不少别的班的同学,并和他们成了好朋友。京剧课甚至还有机会接触到三年级的学生,看着大哥哥们如何学习,对他们也是一种示范作用。

■专家建议

走班促教师个性成长

“走班”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给了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主选择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赢得了学生普遍欢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卢立涛副教授认为,走班制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也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卢立涛认为,在传统的教学里,学生无法选择教师,而走班制则不一样,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老师,这对教师来说,必须要变完成任务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更多地展现教学魅力,以此吸引学生。

实行走班制之后,学生的流动性相对较大,这对教师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卢立涛认为,实行“走班制”教学确实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老师们不仅要分层备课,还要备好每一名学生,平时更要多注意观察、了解学生,尊重学习兴趣、智力水平等的差异,并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出更有效的教学形式。

走班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在教师培养、教师队伍建设上也要有相应的举措。卢立涛建议,在出台走班制之前,学校要通过培训等形式,让教师理解走班制,只有取得教师的信任,走班制才能顺利开始实施。

卢立涛建议,在实施走班制的同时,学校还要引导帮助教师,通过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还要引导教师合作开展研究,互相借鉴。针对不同教师的特点,出台个性的培养方案,鼓励教师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模式。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郑祖伟 苏金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