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
提升孩子科学素养,家长作用无可取代
特邀观察员:王涛(北京市少年宫机器人小组教师,“全国十佳”机器人教练员、北京市十佳科技教师)
北京市在2000年就已经将智能机器人项目引入了学校和校外机构,市一级承办的机器人竞赛也已经开展近13年了。
科学素养包括但不限于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个人能力。科学态度可以让我们的孩子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不轻易下结论,增强寻找正确答案的愿望,以开放的精神探讨问题,用“科学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有了科学态度,就可以破除迷信,排除没有事实依据的恐惧。
科学方法可以让孩子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问题激发思考,想出可能的解决办法,在实验、观察、收集数据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个人能力包括读、写、算的基础技能、解决问题的技能,也包括沟通能力、工作态度以及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
在家庭中,培养和引导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侧重点。学龄前和小学阶段侧重科学兴趣的培养,通过参观博物馆,参加亲子活动以及一些课外兴趣小组的学习,激发孩子的科学兴趣,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家长在这个阶段特别是母亲所起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所以,提高母亲的科学素养非常重要。
初中阶段侧重探究性学习,可以通过学校或社会机构举办的各种学习实践活动,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通过数、理、化、生等学科的横向配合,提升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中阶段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提高孩子的学科素养和学业质量,跨学科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实践。实现的手段可以是积极参加研究性学习、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
注重孩子的信息素养,家庭价值观是操盘手
特邀观察员:曹彦彦(北京市大峪中学校长)
人机大战中,无论是人还是机器人,都是在努力提升搜索信息、提取信息、判断信息的能力和速度,在信息爆炸的网络世界中,搜索有用的信息,筛选最有价值的资料,这些信息素养将成为未来生活的基本生存技能。手机和网络都是孩子信息素养的两大来源。
手机里的资源良莠不齐,网络上各种观点众说纷纭,我们的孩子在网络世界漫游时,他们会走向阳光还是会走向黑暗?当阳光正面的资源利用率高时,负面信息在孩子的视野中所占据的时空就会减少了。当孩子只能听到一种言论时,他的思想就会有两种,即赞成或反对,当孩子看到十种言论时,他的思想就会在辨析中成熟成长。例如关于雾霾问题,家长和孩子一起从“中国知网”下载中英文论文,制作文献摘要,家长和孩子一起浏览“知乎”,讨论其中各行业人员的各种靠谱与不靠谱的言论和笑话。
家庭价值观是沁入脊髓的教育,它不仅影响着现实世界里孩子的选择,也影响着虚拟世界里孩子的品味。家庭审美情趣直接影响孩子的网络取向。
如果家庭生活温暖而丰富,家庭微信圈就是加深家族凝聚力和家族责任感的纽带。如果家庭生活冷漠而单调,手机网络就是孩子精神上离家出走时最便利的去处。例如,家长在朋友圈里经常发布孩子学习进步的新成果,全家族的喝彩和鼓励是留在孩子心底最深沉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