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 孩子需要培养哪些素养(3)

2016-03-18 15:07 现代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人机大战”引爆未来学习猜想——面向未来 孩子需要培养哪些素养

以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基础,

打造孩子综合素养

特邀观察员:赵宇(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教师)

“卡斯帕罗夫不敌深蓝”的大幅标题似乎就在昨日,“阿尔法GO和李世石的对战”又步入眼帘,引发热议。其中既有对智能机器人给人类带来挑战的担心和忧虑,也有对人类自身价值的自信和思考。

就像工业革命自动化机器代替了人的手工劳动一样,智能机器人也必将代替人类出现在更多的工作领域。同样,就像机器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也使大量工人下岗失业,智能机器人也一定会让人们工作、生活变得更便捷,也会使一些工种和职业消失。

要想应对这样的发展和挑战,孩子需要具备绝不可能仅仅是某一种素养,而需要的是一种综合素养。智能机器人超越人类的最核心的能力是计算能力,而人类的最核心能力在于想象力和创造力。

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并不是凭空而来,很多时候是“基于事实积累的主观”。如果非要把这种应对未来发展和挑战的综合素质做一个描述,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使孩子具有“勤劳智慧的劳动者精神”和“个性独立的艺术家气质”。前者是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有了这样的精神,所造出的机器人也一定是善良的;后者是对时代发展变化的理解能力,有了这样的气质人类也一定会和机器人成为朋友。

对于二者的培养,可以通过两件事来实现:劳作和创作。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对于现在的孩子饿其体肤倒是无需刻意,劳其筋骨却是非常必要的。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是最简单的对孩子综合素养的培养方式。

对于创作可以不拘一格,不仅限于音乐、绘画或是舞蹈这样的艺术形式,折纸、做模型、编织这样的手工也是创作,不论是基于艺术还是技术的创作,并不是单纯地为了获得某种技艺,而是要让孩子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表达途径。孩子若能坚持有自己的创作,必定是综合素养不断提升的过程。

面向未来,需要拥有大教育观

特邀观察员:李玉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副教授)

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引导、培养孩子对于科学技术的兴趣,在成长的过程中主动接触科学技术,激发孩子对于科学技术的认知和兴趣,如机器人、游戏化编程、3D设计与制作等;另一方面,要将社会科技发展的前瞻主动介绍、融入到教育系统中来,为孩子们的科学技术能力发展带来社会实践的最前沿成果。

但仅有家长是不够的,需要社会环境。这个环境在中国有基础,各个学段领域的科技活动、竞赛是其基础,也出现了一些以“科技”命名的学校,但整体上中国社会的科技企业、各类科研机构的教育服务还没有整体上呈现,参与的力度、广度不够,国家对于科技教育的引导还欠缺。还有,更重要的是用大教育观看教育,跳出教育看教育,使教育跳出“封闭”“滞后”的境地,同步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科技领域,日新月异。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