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微型”初中将迎来新机遇

2016-03-31 08:54 现代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微型初中将迎来新机遇

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今天,仍有一批小规模学校为北京教育的整体发展而努力坚守。日前,在北京市教育学会初中教育研究分会举办的校长沙龙上,来自朝阳、门头沟、昌平等多个区的初中校长围绕“坚守型初中教育的坚守”这一主题分享了实践经验,业内专家透露,随着北京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及初中入学人数的增加,小规模初中校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解析

北京初中将

遇生源小高峰

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今天,仍有一批小规模学校为了北京教育的整体发展努力坚守着,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付出着自己的爱与责任。北京市教委基教一处处长张凤华表示,这些小学校体现了大志向,有着大情怀、大作为,它们各有各的精彩,不断为学生的出彩创造机会。

她认为,初中教育承上启下,可谓“位中责重”,是孩子成长、变化最显著的阶段,初中教育的责任因此而更重。今天的教育改革很多工作都集中在初中阶段,“初中校长要适应新常态,不断推进课程、教学和考试评价体系改革,需要反思而不是抱怨,努力把握住发展的新机遇。”

据了解,目前正是初中教育处于低位的阶段,从今年秋季开始全市初中校入学人数会逐年增加,每年增幅大概在1至2万人,初中校生源高峰即将到来。张凤华表示,从改革的角度来看,政策将更多倾向于郊区初中校和城区薄弱初中校,越来越多的优质生源也将进入普通初中。

北京市教育学会初中教育研究分会理事长、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校长吴甡强调,坚守要守住阵地,活出精彩,创造奇迹。他认为,发言校长的坚守创造了职业价值,“这就是校长的职业精神,坚守不仅是一种职业精神,也是一种专业精神,为坚守而喝彩。”吴校长指出,五位校长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如何坚守,首先是一种心态,不怨天尤人,做好心态的坚守。其次,做好课程的坚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喂养”。最后,制定学校的规范、制度,长期坚持,形成标准,进而从标准上升到文化。

■背景

北京纯初中校达240余所

当前,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北京市纯初中校数量正在迅速减少,除郊区因乡镇、村庄人口自然分散的布局需要而单独办学之外,城区、市区大部分初中校都通过一体化、一贯制等方式与高中或小学合并发展。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北京市初中校的发展大概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上世纪90年代是老牌重点中学自由竞争的时代,很多早期的重点中学都接收薄弱初中,办起了体制改革试点学校。2001年底至北京市启动示范性高中校评定工作,此时为了申评示范校,众多名校纷纷独立初中建制,北京市纯初中校开始增多。2005年底,北京市最后一批示范高中校评定工作结束。同时,政府也正式启动了旨在提升初中硬件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初中建设工程,北京市初中校开始步入提质竞速期。

2005年以后,北京市不再新评示范性高中校,一些优质高中校为了自身发展开始逐步恢复初中部招生和建设,纯初中校数量逐步减少。从“十二五”后期开始,北京市加大基础教育改革力度,出于就近入学和学段衔接等需求,不少初中校通过一体化、一贯制方式与高中、小学合并发展,全市纯初中数量进一步减少。

据了解,截至目前北京市有初中校300余所,其中纯初中校有240多所。近几年,随着初中入学人数的阶段性性减少,一些农村初中校及位于城区、市区城乡结合部的初中校,面临着生源数量不足、师资水平待提高等方面的考验。这些学校在坚守中收获了很多教育成就,也为社会做出了很大贡献。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赵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