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微型”初中将迎来新机遇(2)

2016-03-31 08:54 现代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微型初中将迎来新机遇

■聚焦

小规模初中个个有特色

东邵渠中学是一所位于密云东南部山区的初中校,学校现有学生156人。“如何让每个学生真正能有所收获”是校长张玉淑一直思考的问题。为此,学校建立了全员成长导师制度,每位教师在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担任学生成长导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

2014年起,东邵渠中学还与相关机构合作,探索实践“师友和谐互助”课堂教学模式。为推进这一教学模式的研究,老师们节节有评选,天天有小结,周周有总结,月月有表彰。而今,教师的学生观、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改变,2015年中考,该校学生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都跻身全区前列,示范高中上线率达22%。

流村中学是昌平区规模最大的山区寄宿制初中校,为了改变教学设施陈旧、老化、欠缺,骨干教师少、优秀教师队伍不稳定等不利现状,他们制定了“金凤凰腾飞”发展规划,倡导并实施“四自教育”,培养学生生活自理、道德自律、学习自主、身心自健,倡导教师自学、自省、自研、自创。

为了培养优秀教师团队,流村中学成立了“青年教师先锋队”,并实施“名师工程”,借助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北师大外部力量,全力打造骨干教师队伍。该校还精心打造了“四自”课程体系,并结合自身优势、学生需求和地域特点开设了霸王鞭、龙鼓舞乐、物联网等三大类系列校本课程,让山里的孩子同样享受到多彩的课程。2013至2015年,流村中学中考成绩实现连续三年攀升,两年及格率达100%,被评为昌平区中考优秀学校。

“一个都不能少”校长要有情怀

军庄中学是门头沟浅山区的一所小规模初中校,有6个教学班,100多名学生。学校中考曾只有一个孩子勉强上了优秀,近一半的孩子都放弃了中考。韩义昆校长介绍说,在这所学校还有个别随班就读的孩子,“每次看到全校师生站在操场上就那么一小撮儿,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儿。”

“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冷漠、歧视培养不出阳光、自信、有爱心的孩子。”带着这样的信念,韩义昆和他的老师们每天不知疲倦地奔波在这个刚过百人的初中校里。

一位在门城地区租房住,脑有残疾的学生,每天早晨要5点起床上学,家访了解情况后,他和老师们帮助孩子解决了只顾上学不顾身体的问题;一位腿有残疾的小学毕业生要升入中学,学校知道后主动征求家长意见,把教室调到了一层;一个学生上课基本上不参与,作业从来不做,老师们的关心基本不理,但是他爱看书。为了他,学校创办了图书角……

“要做眼中有人的教育”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校长的赞同,在北京市像韩义昆一样的校长并不在少数。为了让一位特殊学生也能走进学校的课堂,怀柔区渤海中学校长卢国东和老师们多次家访说服了家长,学校还为这个学生专门召开了初二年级教师会,号召老师们对这个学生实行“特殊”的关注,将其培养成为群体中的一员。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让每个孩子都成功。”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情怀。在北京市还有更多的类似军庄中学、渤海中学的初中校,那里的校长和老师们为了教育这份责任而努力坚守着。

普通初中教师不普通

北京市第九十七中学是朝阳区一所普通的农村初中校。为了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他们把管理水平和师资水平作为发展的关键,在“美优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实施精细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美优”管理,培育师德美、专业优的“美优”教师;构建内容美、效果优的“美优”课程;培养德行美、学业优的“美优”学子;建设环境美、质量优的“美优”学校。

在管理上,北京九十七中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了QQ群、飞信群、微信群、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等信息交流平台,借助百度科研在线云平台建立集管理、办公、教学、学习、沟通、生活为一体的校园信息化平台,有效整合学校业务和管理体系,提高教师办公效率和学校管理效能。

为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该校在健全相关制度的同时,还成立骨干教师协会、青年教师协会和教师科技小组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发展团队。骨干教师“每周献一课”活动,“青年教师协会”经常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每周四下午设立为学校“教师成长研修日”,并通过教师“个人SWOT”分析和制定“个人发展三年规划”,来明确其发展目标,强化其发展意识。

在生活上,九十七中工会还开展了诸如拓展减压、美容讲座、爱心餐厅、生日祝福等活动,提高教师生活品质,使他们能够保持阳光、健康的心态。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赵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