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更关注交友中的浅层话题,忽略深层次的情感需求
调查中问及初中生家长现阶段最关心子女的哪些方面,选择“人际交往”一项的比例高达38.57%,仅次于日常学习、习惯养成和健康安全,表明家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意识到孩子同伴交往的重要性,但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孩子交友的关注更多的是担心结交不良同伴。进一步考查家长“关于孩子的问题,您能回答哪些?”其中“孩子跟朋友在一起常做的事”和“是否有关系较好的异性同学”这两项内容的应答率并不高,从中体现出家长对子女同伴交往的了解程度并不深。初中阶段孩子的情感需求更为丰富细腻,在交友方面家长的浅层关注与子女更深层次的情感需求之间潜藏着矛盾冲突。
调查初中生在交友方面最不喜欢家长做什么,能够更为直接地反映出子女对家长干涉行为的喜恶,选择“对我的朋友评头论足”比例最高,为35.17%,“追问我和朋友在一起的细节”和“老打听我朋友的事”两项合计占42.40%,此两项数据反映出初中生对于个人隐私的看重,选择“限定我的交友对象”占22.43%。不难发现,这几项内容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所涉及的均是一些浅层话题,这也是孩子对于家长所谓的“关心”自己交友较为反感的重要原因。对初中生而言,他们更渴望深层次的沟通,比如情感的分享与共鸣(分享结交好朋友的喜悦或交友中的烦恼)、解决问题式的探讨(与朋友发生矛盾如何解决)、价值观的探讨(例如什么是真正的友谊),而非表面化的关心和干涉。因而家长有时出于“为孩子好”的一片苦心并不能得到子女的认同和理解,由此导致亲子冲突也在所难免。
家长更担忧异性交往影响学业,忽视子女身心健康
心理学普遍认为,青少年“发展最迅猛的社会性需要是受人尊重的需要、友谊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他们开始疏远成人而热衷于同伴交往,对同伴倾注了越来越多的感情,同时萌生了与异性交往的强烈欲望,男女生之间的接触显著增加。本次调查考查了初中生与异性同学发展友谊的意愿,有48.32%的初中生表示“很愿意”结交异性朋友,且随着年级增高,结交异性朋友的意愿随之增强。异性交往是青春期孩子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正常心理需求,也关乎他们日后对爱情和婚姻的态度。然而调查中约五成的家长并不认同此观点,说明他们并不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异性友谊对于日后成长的影响,因而更谈不上给予孩子及时的心理和情感辅导,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此外,在对青春期子女进行性教育的内容方面,家长选择与子女探讨“异性交往的分寸”和“友谊与爱情”的比例最高,分别占到39.27%和30.24%,说明家长对青春期子女的异性交往有着相当程度的重视,其中不乏一部分教育素养较高的家长,是基于对子女此阶段心理发展特点,从心理健康成长的角度给予一些必要的引导和建议。当然也有一部分家长,他们的出发点则更多是对子女异性交往的紧张和担忧。
考查家长对子女异性交往的主要担忧,46.34%的家长主要担心子女“学业受影响”,还有40.37%的家长是因为担心子女“染上不良习气”,担心子女“身体受伤害”和“情感受伤害”的分别仅占6.76%和6.52%。可见,家长对异性交往的关注和担忧更多地是考虑现实因素,比如担心学业受影响的占到半数左右,而担心孩子身体和情感受伤害的比例非常之低,表明家长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关注远远不及学业。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学业影响只是暂时性的,孩子的身心健康、通过异性友谊学会与异性正常地交往并建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婚姻观,才是最重要的,也是家长需要给予关注和引导的方面。
造成以上三个方面问题,主要是因为家长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来应对青春期子女逐渐脱离父母、走向独立的成长变化;另一方面,对青春期孩子同伴交往的意义及发展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
总之,对于家长来说,除了纠正以上三个误区,还应认识到家庭环境本身对子女同伴交往的影响。研究发现,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也是影响其同伴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和睦、彼此信任和理解的亲子关系会给孩子的同伴关系带来有益的影响,和睦的家庭关系本身也是孩子建立良好同伴关系的一个榜样。一系列研究发现,具有信任、沟通、高情感反应性的家庭中的孩子,在社会技能、生活满意度和与他人相处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相反,如果家庭关系不良,比如离异家庭、父母长期不和的家庭等,往往会把孩子推向不良同伴关系,甚至是不良同伴群体。因此,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不仅有利于初中生发展健康的同伴关系,也能够帮助他们拓展交往范围,完善社会性发展。 (作者:张立静,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