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近日,本报接到读者张女士的咨询电话。原来,清明节期间,她带着7岁女儿去扫墓,孩子提出种种疑问:“爷爷为什么会死?为什么人死了就再也见不到了?爸爸妈妈也会死吗?我不想你们死!”这些疑问导致女儿数天郁郁寡欢。张女士表示不知该如何向孩子解释生死问题。
如何让年幼孩子理解死亡,是很多父母面临的难题。如何让青少年懂得生命的宝贵,更是许多父母的关注点。
前不久,网上报道12岁的小学生跟室友开玩笑,在宿舍上演上吊自杀。室友都不相信她真的会死,第二天才发现事态严重,但为时已晚。一个玩笑最终以生命陨落为代价。
据一项针对2500名上海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有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有24.39%的孩子曾有一闪而过的“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但绝大多数的父母却对此一无所知。即便有家长关注到孩子承受的压力,也不知如何给孩子释压。
孩子们是含苞待放的花朵,他们的绽放是所有人的期待。如何帮助孩子理解死亡的意义?又如何帮助孩子正确面对压力,懂得珍爱生命?
■解析
死亡教育是为学会“真正地活着”
特邀观察员:袁卫星(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在认知层面,首先当然得告诉孩子什么是死亡。
对于死亡现象,调查显示,认为“人死了,生命就停止了,不会再活过来”的小学生占60.30%,刚过六成。而近三成(27.62%)的小学生认为死亡是“在这个世界消散,去了另一个世界”,有10.67%的小学生视死亡为“睡觉、做梦”,甚至认为人能“死而复生”(1.87%)。
显然,对于死亡,有些孩子在认识上是有偏差的。我们需要着重告诉孩子的是: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唯一的。他有他的珍贵性——每一个生命的诞生都是珍贵的。他有他的特殊性——人的生命是种生命和类生命的统一,是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他有他的发展性——在生命生成的过程中,人的生命表现出特有的自觉、自为和创造,使生命具有自主性和超越性的发展。而死亡,就是生命的终结。这种终结无可逆转。
在行为层面,从儿童自身的视角,我们需要引导儿童远离死亡。
令人扼腕的是,当下儿童轻忽生命的现象层出不穷。溺水、交通事故、跌落、动物损伤、烧烫伤是造成儿童意外伤害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风险防范,是死亡教育中的必修课。学校和家庭应对儿童实施更加具体实用的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使儿童在意外事故发生时,学会自我保护和自救;在健康身体、健康心灵受到侵害时,得到及时的救治。在行为层面,从儿童周边人的视角,我们还需要引导儿童懂得临终关怀,做好丧亲抚慰。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我们要通过教育,让儿童认识到人生的无常,学会“真正地活着”,活出健康的身体、积极的生活、有意义的人生。
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生命教育既要引导儿童认识生命现象,掌握生命发展的知识,还要引导儿童掌握生活技能,学会生活,在生活中感悟生命、体验生命、砥砺生命、发展和完善生命。它和死亡教育是互为包容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