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渗透生命教育
特邀观察员:宗春山(北京青少年法律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家长首先要帮孩子正视孩子对死亡的认识和恐惧。在死亡问题上,孩子很小就会主动跟大人提出来,比如看见有亲人去世或看电影,这时对其进行死亡教育很关键。遇到这种情况很多父母会搪塞过去,特别是当亲人死了之后,欺骗孩子说是“睡着了或出远门了”,从而回避孩子提出的关于死亡的疑问。父母除了不知道怎么回答外,主要害怕孩子因此产生恐惧感。实际上,当亲人去世之后,孩子伤痛的时间远比成年人长,因为人最大的焦虑或恐惧就是分离,成人已经能理解和接受了,但儿童却不能理解和接受。
如果碰到电影或电视作品中提到死亡,这时最好与孩子就死亡进行讨论。比如,你怎么看待死亡?生命是否可以重来?通过这些电影或电视内容,告诉孩子生命是有限的,是不可逆的。缺乏这样的交流,孩子就会产生误解:宛如电子游戏中玩主一样,认为生命可以不断地重来。
家里有亲人离世时,一定要让孩子参加告别仪式或追悼会。这个仪式对儿童来说非常重要。通过参加仪式,孩子能明白死亡是人生一件重大的事情,并知道人的生命从此结束,也让孩子对这个亲人的情感因此做一个了断。很多家长不让孩子参加仪式,主要是怕孩子因此对死亡产生灰暗的心理或恐惧感。实际上,没有处理好这个仪式对孩子认识生命死亡的关系,没有解决好孩子与对他重要的人的分离问题,这可能会让孩子痛苦和遗憾一辈子。
当重大事故发生时,比如自然灾难、交通事故等,也要告诉孩子生命的不可预期性,从而告诉孩子如何珍惜当下的、身边的人,珍惜与父母、同伴、亲人在一起的日子。
引导孩子建立
良好的生命关系
特邀观察员: 肖川(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曹专(中国生命教育网执行主编)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让人们处理好人生中“生命与生活的紧张”,使儿童尤其是青少年深刻地意识到自我生命内涵的多面性、丰富性,从而能够正确地体认生命的可贵,确立生活的正确态度与目的,去追求人生的更大价值与意义。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的现象时有发生,自杀的原因也多种多样,如考试不好、被人误解、恋爱失败等等。但我们也可以总结出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自杀的人总是处在不好的关系中,总是处在不接纳自己、不接纳他人或者不接纳世界的状态中。一个人内在关系或外在关系的恶化和破裂,往往会对这个人造成致命的打击。因此,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关系,树立对关系的积极态度、学会处理关系的技巧从而建立良好的生命关系是生命教育的重要任务。
好的关系造就好的生命。人是在关系中获得成长的。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广泛地与外界发生联系,心智才会发展,潜能才会实现。人也是在关系中获得成功的。一个人只有学会寻找生命中的贵人,学会建立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珍贵资源和机会。人的快乐和幸福也来源于良好的关系。
可以说,生命的成长在于关系的成长,生命的丰富在于关系的丰富,生命的和谐在于关系的和谐。反之,生命的问题多源于关系的问题。疲劳、疾病、抑郁是与自我的关系出现了问题,冷漠、暴力、误解、冲突是与他人的关系出现了问题,雾霾、水污染则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
教育要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生命关系。我们的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生命关系的重视是不够的。家长可能知道孩子有哪些特长、考了多少分,却不知道孩子有哪些心事、有多少朋友,学校开设了以发展智能为主的学科课程,却没有开设以发展孩子生命关系为主的专门课程。
家长和老师必须教会孩子关心自我,关心身边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地球,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
我们要让孩子学会读写算,也要让孩子学会如何保持内心的和谐与平静;要让孩子懂得如何爱父母,如何获得真挚的友谊;如何化解生活中的冲突;如何做一个受人尊敬和欢迎的好公民。处理关系也像写作文解方程式一样,需要技巧,需要智慧。比如,很多孩子没有学会如何化解冲突,往往诉诸暴力,结果导致冲突的升级和悲剧的发生。因此,学会妥协、学会退让,学会协商的技巧,也是每个人的功课。
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孩子珍爱生命,更要启发他们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孩子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他们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孩子们明白让生命的其他物种和谐地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相关链接
经典生命教育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一片叶子落下来》《外公》《獾的礼物》《第一次见到你》《妈妈不见了》《我永远爱你》《活了100万次的猫》《生命的故事》。
成人书单:《给我的孩子讲死亡》《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