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北京高中生与两位留守儿童父亲的问答

2016-04-22 08:28 新华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一名北京高中生与两位留守儿童父亲的问答

编者按: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一学生张钦晨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过多次田野调查。令这位首都高中生好奇的是,父母们为何会作出骨肉分离的选择,而他们的选择是孩子留守最直接的原因。前不久,张钦晨将到工地访谈的笔记发给了中国青年报“青年之声”,希望更多人听到他们的声音。

我平生第一次戴上安全帽,是在北京大兴体育公园工地。在建的体育馆很是宏伟,形似鸟巢。工人们从楼梯上上下下,用电钻和锤子敲敲打打,时不时掉下一些碎片,电钻声、锤子敲打声和人声混杂。我们的访谈在“工程总部”进行。所谓总部是一个没装修完的厕所。“总部”里有两台电脑、几把椅子和一个饮水机,剩下水池前的一块空地勉强放下三把椅子,有一分拥挤的温暖。

“父亲在家孩子总归有靠山一样,父亲不在家总归差一点”

访谈对象:江苏的毛叔叔 年收入:五六万元

来自江苏的毛叔叔,已年近半百,除了头发花白,看上去还很壮实。他是两个男孩的父亲,大儿子刚刚大学毕业,正在找工作;小儿子9岁,在上小学。毛叔叔在外打工30年,一直做建筑工人,开始在上海干过四五年,之后就一直在北京。

毛叔叔的妻子在大儿子上小学后曾经和毛叔叔一起在北京的工地务工4年,在儿子小升初时回到家里。她身体不好,吃了很多药花了很多钱也没治好,听人说生二胎能把身体“带”好,但生了小儿子后,身体更糟糕了,现已生活不能自理,小儿子主要由爷爷奶奶看管。她是农村代课教师,没有退休工资,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毛叔叔的打工收入。为了节省开支,30年来,毛叔叔每年只在春节回家一次,每次待一个月。他现在就盼着儿子都长大娶媳妇,自己结束打工生活回家。

他说,建筑工地的收入不太稳定,要看活多活少。平均下来,每年他有五六万元的收入,租房花去三四千元,吃穿、交通、通讯等所有生活开销一万元以内,最后能寄回家三万多元。孩子上小学、初中花钱不多,主要是高中开销大。

“我们那重点培育就是高中。学费也多,一般的我们那要是上到高中的话,高中考得好一点的话,基本上都在城里租个房陪着孩子。

“我家孩子考到高中的时候,他爷爷就专门在学校门口租了一套房,每日放学10分钟到家。那时候开销大。基本上一年顶不上一年的,要借钱的。”

说到孩子,毛叔叔直言:“大儿子跟我基本上没什么感情,因为我一直没在家,这个小的还好一点,因为现在的电话联系,通讯条件好了。”

没有电话时,毛叔叔与家里联系主要靠写信,跟大儿子没有什么沟通。现在联系方便了,和小儿子基本每天都打电话。他的父母耳朵不好了,爱人身体也不好,他最担心的是孩子学坏。父子俩说的最多的是日常生活情况和学习,大多数时候是小儿子给爸爸打电话。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