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北京高中生与两位留守儿童父亲的问答(3)

2016-04-22 08:28 新华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一名北京高中生与两位留守儿童父亲的问答

“家长不在身边差多了,你管不了!他自由自在,没钱打电话找你要钱。本身现在孩子逆反心理很大,跟了好的,学好的,跟了赖的,他们学的马上就变样了。”

张叔叔觉得这是他们的一个“失误”——夫妻俩应该有一个人跟着回去看孩子。

说到以后,张叔叔肯定地说要回去,因为孩子都回去了。他在老家买了房,在北京住的房子租了10年也没有买下来。“便宜的时候没想过,现在想也不可能了。”“40多了,再干几年不干了。”“回家看看能干啥,起码有点副业,养个猪,等着老。”

我:如果条件允许,其实你还是想让孩子住在这?

张:我想。

张叔叔一家似乎是有可能定居的,无奈一纸政策,在他们和北京间拉下一道屏障。2014年全国外出农民工中,流入地级以上城市的农民工10885万人,占64.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流入较大的城市,意味着生活成本更高,定居希望更渺茫。

“他们和我的父母一样,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家和孩子”

我接触的留守儿童父母,大多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来回摆渡。城市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个挣钱的地方,老家才给了他们活着的意义和尊严。前两年的访谈中,我还遇到隔几年才回老家一次、回去主要就是为了“还人情”的留守儿童父母。当时我很不理解,现在我明白,他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家,家人在老家要活得体面,需要邻里的帮衬;这也是他们自己和老家不能切割的联系,当抚养孩子的任务完成之后,年老的他们终究要回到故土。

在工地我还听说,一对湖南夫妇把学龄前女儿带到北京,干活时把孩子留在宿舍,孩子遭到工友性侵,现在夫妻都回去了,带着孩子在省内务工。

重听这些农民工叔叔关于自己生活和家庭的描述,我的一些问题似乎有了答案:他们和我的父母一样,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家和孩子,无论选择“流”还是“留”,都是为了孩子有安稳的生活、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更好的未来;他们对亲子分离的影响有所感知,也尽力通过各种方式去弥补;如果有条件,他们当然也愿意把孩子带在身边。

国务院今年提出了很多措施,但在长时间内,城乡差异依然存在,尤其是北京这样的超大型城市,把孩子带出来的可能性不大,留守儿童依然会存在。我想,我们能做的是让留下的孩子有更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最好能有父亲或者母亲一方的陪伴,让外出的人少些担心,多些希望。然而,我又有了新的问题:究竟怎样才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呢?也许,根本就没有完美的选择。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