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您觉得你离开他对他有影响吗?
毛:那多少有一点影响,孩子嘛,父亲不在边上,人家农村不是就说,父亲是“势”嘛。
我:“势”是什么?
毛:“势”,势力的势。农村讲说权威什么的,父亲在家孩子总归有靠山一样,父亲不在家总归差一点。一般吵架吵不过人家,也不敢打人家。
我:您的意思是,因为您不在身边,孩子可能会受欺负是这样吗?
毛:对啊,肯定的。
我:小儿子给您打电话,会问爸爸什么时候回家吗?
毛:经常问,基本上两三次打电话就问一下,什么时候回来。我说“快了”,只能这样说,还能怎么说。他问“快了”是哪一天,我也说“快了”。
在外务工30年,但对于这人生中这大半的时光,毛叔叔似乎没有什么可说的,三言两语就回答了我。说到“家”,他的话就多了:家里虽然有地,但“种一亩地还赔钱呢”。“只要老家能挣钱谁出来?谁也不愿意出来。老家市场太小,挣钱的机会也少。”
我:那现在大家还是愿意出来是吧?
毛:现在不愿意出来的多了,只要是生活能够了,人家一般都不出来,一般要是夫妻两个都能干活的话,厂里也挣不少钱,跟一个人外面的收入也差不多。现在厂子也多了,一般只要你愿意干的,基本上都有工作。
我:那您为什么不考虑回去?
毛:考虑回去,回去没有路,到哪里干活?厂里干活,那你一个月弄个两三千、三四千你够吗?
“回家看看能干啥,起码有点副业,养个猪,等着老”
访谈对象:河南的张叔叔 年收入:10万~50万元
河南的张叔叔往椅子上一坐,肚子就挺出来了,和其他工人形象不大一样。他是个小包工头,16岁就外出从事建筑装修,先后到过郑州和广州,2004年后一直在北京。他19岁结婚,虽然才41岁,却已是3个孩子的爸爸。他妻子眼睛不好——因为小时候出天花,家里人不懂得护理就医,落下了眼病,现在不能工作,一直在家照顾孩子。张叔叔收入不错,“一年30万元、10万元,50万元也有”,还有两辆车。
可就在几个月前,一直和他在北京生活的妻子带着孩子回老家了,因为最小的女儿要上小学了,“北京现在管严了,那个五证办不下来”(编者注:“五证”即北京针对非京籍适龄儿童入学要求的5种证件)。正在读小学四年级的老二也只能跟着一起转学回去,留在北京没人照顾。
“我们也不想回老家,但你北京上不来(学),在私立学校你根本学不着东西,还有一切费用。”
“他们(私立学校)为了挣钱来办学校的。你总是要回的,你在北京打工这一块,现在初中让你上,高中,你高考上不了,你必须要回去的。”
“要是个人来说,留在身边好,但是从长远考虑,还是回家去。”
我问他既然终究要回去上学,为什么不让孩子早点回去。他答:“为了孩子的教育,在北京上幼儿园,把他那个综合素质提上去。”
他的大儿子在北京上完小学,虽是公立学校,但地处郊区,同学大多是农民工子弟。上初中时,他们把大儿子送回老家上了寄宿制学校。尽管他们经常与孩子通过手机联系,每到考试之前还回去陪伴,但孩子还是不好好学习,早早出校门打工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