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北京市课改正进入深水区。不比入口生源,只比拼教育加工力,在教育改革新政的撬动下,北京市中高考成绩普遍提高,区域和校际分数差距进一步缩小。从《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到《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出台,从北京中考的“考宽”到如今课堂上思索的“教宽”,面对巨大的变化,老师们正不断修炼内功,提高教学加工力。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牢牢把握住课堂的核心,在改进师生的教、学方式上努力寻求突破,力求把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了“自主与合作学习”课堂(Z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并以此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取得了明显成效。
开启教学改革 掀起学校教改新高潮
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位于名校林立的海淀区,学校一直坚持适合的教育不挑选学生,赢得了家长和教育同仁的认可。如何在现有的生源基础上,让学生获得成长,成为学校办学的重点和难点。
近年来,学校提出以培养“真诚、努力、有责任心”的学习者为目标,以学习为第一要务,转变观念,以学定教,以德促学,以评导学;夯实基础,优化过程,提升学习力,促进师生自主发展。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在传统课堂中,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师的讲解占用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部分教师将“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未真正调动起来。
一直以来,地大附中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通过课堂真正引领学生生命的成长。地大附中校长王玉萍认为,将“教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学为中心”的课堂,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让学习成为课堂活动的核心,是当前课改的大方向。基于此,学校推出了“自主与合作学习”课堂(Z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即以“适脑”理论为指导,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教师讲解评点为辅,有效评价为助力的教学模式。
自此,学校开始了“自主与合作学习”教学改革的新征途,促进教与学的转变,探索一条适合学生学习实际的课堂学习路径,实现学生自主发展、自我成长、提升能力,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让学生动起来 激发课堂里的生命力
地大附中的自主与合作学习模式贯穿了课前、课中、课后。这一过程深刻体现了问题导学,学生先是个体学习发现问题,再通过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研究问题,最终解决个体学习问题,进而提升学生个体的学习质量。
在课前阶段,教师任务布置,学生通过学案或者学习任务单进行自学。此时,学生可以利用多种资源(如网上查资料)进行学习。学生自学完成后,教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根据学生任务完成情况重新备课,重新调整或确定教学内容、重难点;并将本节课教学内容分解为小组合作探究任务,设计任务条。
在课中阶段,教师首先呈现学习目标。随后学生围桌分小组讨论学习问题,教师巡视、观察、指导。在问题聚焦环节,学生拿到任务条后,以小组完成任务条上的任务,并确定小组汇报人及汇报内容。在展评质补阶段,教师在展示前点评各组活动情况;各组在规定时间内展示;小组其他学生质疑补充;教师点评、提示、追问、总结提升等(以及评价、加分)。课上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测评,包括小结、小测等,对所学内容进行随堂检测。
课后阶段,师生要各自反思问题是否解决;学生要通过思维导图等方式梳理知识,练习巩固;教师还需回收学案,检查听课及改错情况,统计各组得分并反馈。
为了让教师们能更好地理解Z课堂的本质,作为海淀区名师工作站导师,王玉萍校长带头在英语课堂进行Z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验,采取与“自主与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相切合的教师校本研修方式,促进教师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引领教师走群体教育科研之路。
“在Z课堂中,教师主要的作用是推进学生在群体活动中的学与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赋予了学习内容开放的时空,也尊重了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选择,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彻底改变重教轻学的教学方式。”地大附中教学副校长张春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