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2016年教育系统十佳青年教师
教育感言
问我为什么喜欢教师这个工作,我的回答永远是——在这里我可以收获终身难忘的真情。
从班级邮箱到短信,从飞信到人人网再到如今的微信……从某种意义而言,社交工具的推陈出新浓缩了八一学校教师向玉艳的17年“从教年鉴”,也使得“指上谈心的班主任”这一头衔为她赋予得恰如其分。
不善言辞的“说客”
今年,八一学校的成人仪式一改往年惯例,被首度搬进国子监,在历史传承中感受当代青年人的责任与使命。正当高三全员为此紧锣密鼓地准备之际,向玉艳收到了一封神秘来信——一个不是向玉艳所教班级的学生为她写来的匿名信。
信中,这名学生以犀利的言辞表明自己不愿意参加此次在国子监的成人礼,并批判这是“封建愚昧的复辟”。接到他的这封来信,向玉艳并没有像其他年级组长一样把他叫来谈话,而是添加了这名学生的微信。“我们从下午5点一直聊到7点,最终我把他说服了。”在向玉艳的工作之余,像这样与学生们的线上互动已经成为常态,也正如这名学生说的那样:“听说您是位能平等交流的说客。”
从1999年从教至今,向玉艳曾尝试多种方式与学生们交流、互动,渐渐地,她发现“指上”谈心的好处,甚至相信“微信聊天有时候会比当面批评指导更有效”。她认为,把教室的空间还给学生,让教室的空间趋向无限,先得“从我的少说话做起”。况且对于她来说,这也是最适合的沟通方式——“也是因为我是个不善言辞的人,有时候说的不如写的好。”
“指上谈心”的知心人
于是,从班级邮箱到短信,从飞信到人人网再到如今的微信,向玉艳借助着日新月异的社交工具打开了一个个学生的心门。针对集体的“码字”,向玉艳往往采取群发飞信或者公共邮件的形式。“我会在集体活动之前把具体要求敲出来通过飞信发给每一个人,让孩子们在准备时有据可循;更会在活动之后把我的一些感想发到班邮里,比如2月27日,慷慨激昂的百日誓师之后,我往班级邮箱里发了一封主题为‘100天,不悲壮’的邮件。”
但“指上谈心”更多的针对的是个人。比如,对班干部进行班级管理的引导、对玩心大的学生的规劝、对懵懂少女的循序善诱……很多羞于当面开口的话,在向玉艳的文字里以有温度的方式感染着学生,又将文字的力量在日后学生的个人发展中积淀。直到今天,向玉艳也依旧保持着与学生密切线下交流的热度,他们从学习到生活、到未来发展畅所欲言,交融的是彼此的感悟,更是师生间的感情。
“戴着镣铐起舞”的学科弄潮儿
靠什么维持工作的新鲜感?向玉艳的答复一定是:“不和别人重复。”向玉艳常会把教师工作笑称为“戴着镣铐起舞”——课标教材是学科教师工作的“镣铐”,学校的管理规定是班主任工作的“镣铐”。可是即使重重枷锁,向玉艳认为,也不能禁锢教师自己有一颗起舞的心。这就要求教师个人能够在完成学校布置的工作中,时常开动脑筋,做出自己的特色来。
“一样的工作,我总想做出一些不一样的花样。”向玉艳认为,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年龄应该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处理方式。比如,鲁迅是她在学生时代喜欢读他的作品,并奉为经典。但当老师后,她发现鲁迅远离时代,给思想简单的孩子讲通他的文章简直难如登天。后来,向玉艳读到一些评论,特别认可鲁迅是天生的反对派,用这个性格说来解读他的一切作品,似乎容易了许多。此外,向玉艳还用鲁迅的文章解释今天的社会现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这使得学生们觉得他的作品不仅是超阶级的,而且是超时代的,学鲁迅完全可以关注到我们的现实。另外,向玉艳还有一个小窍门:“不拿旧教材上课,逼着自己永远做第一次上课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