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科”医生不好当

2016-07-08 11:01 人民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助理、主任医师于刚正在为一名小患者检查。记者 李红梅摄

日前,国家卫计委等6部委发布《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要求对儿科医生发展给予政策倾斜。儿科被称为“哑科”,儿童患者不会和医生交流,给诊疗过程带来不少难题。儿科医生又忙又累,而且普遍缺乏成就感。他们的工作究竟有多辛苦?遇到哪些烦恼?待遇如何提高?今夏,本报记者走近这个群体,在北京、武汉、四川三地分别跟访儿科医生,近距离观察其满负荷的工作状态,希望全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理解。

武汉市中心医院儿科主任姜红

在微信群传授“育儿经”

“那9个孩子昨晚的状态怎么样?”“有没有突发情况?”一大早,刚进新生儿监护室,姜红拉住值班护士就连连发问。

姜红是武汉市中心医院儿科主任,当儿科医生21年。上午8时许,儿科开始大交班。“我们科有7名医生、20名护士。”姜红告诉记者,晚上只有2名护士值夜班,要照看26个小病人,其中有5个上了呼吸机。“每3个小时要喂一次奶,每个小时要填写一次监护记录。此外,还要换纸尿裤,同时估计尿量。”

武汉市设置新生儿科的医院不多,中心医院新生儿科26张床位长期处于满负荷状态,并经常接收转诊患儿。“武汉市交通比较拥堵,救护车上抢救设备不完备,加上人手不充裕,转运转诊病人风险很高。”姜红说,该院平均每年要接收100多个病情较重的患儿。

整个上午,姜红都在病房里忙碌着,查看患者病情、检查医嘱。“今天工作量比较大,平时我们会抽点空,见缝插针地讨论病情。”她说,这主要是因为患者都是新生儿,治疗时间越长压力越大。院内感染风险对孩子是致命的。眼看孩子一天天好起来,到后头反而不慎感染,对家长来说很揪心,对医生来说也是压力最大的时候。

在新生儿科,每名医生都配了一个计算器。姜红解释,患儿的病症各有特点,需要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医生要用计算器对各种营养指标“精打细算”。

除了照顾住院病人,姜红还盯紧出院患者的随访工作,定期了解其营养和发育状况。为此,姜红专门建立了一个微信群。目前已有50—60名家长加入,姜红每天都会回复家长的问题,并传授喂养、康复训练方面的知识。“有好几个孩子送进来时的症状差不多,家长在这个群里会互相打气、交流经验,情绪得到宣泄。”

吃过午饭,姜红匆匆忙忙地赶往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当天下午,她要出门诊。“在本部那边,一上午要看20多个病人,后湖这边少点,每次只有10多个。”但实际上也不轻松,“对每一个病人都要耐心讲解病情和治疗方案,让家长心里有底。”

去年清明节期间,医院收治了一个出生体重只有880克的女宝宝。小家伙是三胞胎中的老大,在妈妈肚子里只待了26周多就出来了,伴有感染性休克、气管出血等病症。科室全员上阵,放弃假期,一次次将她从鬼门关拽回来。小家伙在医院住了77天,最后康复出院。姜红指着小宝宝的近照兴奋地说:“你看,她现在长得多好,白白胖胖的真可爱!”这个宝宝成为该院成功抢救的最小病人。

“儿科人少事多,正常休息时间保证不了,这大概在全国是普遍问题。”姜红说,当好儿科医生,专业水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奉献精神,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从医的初心。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付 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