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医院小儿外科副主任黄鲁刚
1年做1000多台手术
“上午去分院巡诊,下午出门诊,明天是全天的手术。”跟华西医院小儿外科副主任黄鲁刚约采访时间,他如此回答。一番“讨价还价”,采访争取在下午4时后。然而,记者如约来到华西医院小儿外科住院病房外,等了30分钟,他却还没露面。
“黄主任患者太多,门诊很难按计划时间完成,拖诊严重。”护士长冯黎维解释。黄鲁刚研究发现一种手术方法,用于治疗尿道下裂,效果稳定、便于推广。因医术高超,人送外号“黄一刀”。
“黄主任回来了!”走廊里不知谁喊了一嗓子。冯护士长拽着记者就往病房方向赶,生怕一不小心他又会“消失”。
只见一位身材瘦高的“白大褂”被人簇拥着往护士站走,路过摆在走廊里的病床时还不忘俯身询问情况。治疗室里,一对年轻夫妇搂着孩子焦急地等待着。护士长低声告诉记者:“这估计又是从门诊那边追过来的。黄主任心肠好,基本有求必应。”
下午5时,在病房巡查一圈后,黄鲁刚终于回到办公室。“下午看了65个小病人。”他满脸倦容,走路有些踉跄,用手扶了扶眼镜,洗了把脸,才有空坐下来聊起儿科医生的话题。
黄鲁刚告诉记者,小儿外科人才少,有小儿外科的医院更少,而且人才成熟慢,做到专家级别需15年到20年。整个四川只有几家市级医院设小儿外科。让黄鲁刚感到庆幸的是,华西小儿外科有120个床位,“这在大型综合性医院里很难得。”
华西医院坐镇四川,辐射西南,黄鲁刚是行业权威,特别忙。今年55岁的他从事小儿泌尿外科工作已30载。“每天早上七八点开始投入工作,晚上六七点才回家,九十点回也是常事。有时一台大手术需要10多个小时,中间没有喘息时间。”据统计,2012年至2013年,黄鲁刚带领团队共做了1200多台手术,平均每天3台。高强度的工作让他的身体吃不消,得了一场大病。
现在的孩子都是“心肝宝贝”,孩子生病,通常是五六个家长陪同,同一个问题患儿家长要问三五次,反复确认。一位年轻的家长说:“黄主任解释病情很彻底,看病的时候问得多,对待小孩很耐心。”他对来自藏区的小患者更加细心,因为患者复诊很不容易,他的医嘱会写得更详细,便于藏区医生参照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