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助理于刚
把小患者摆渡到健康彼岸
早晨8时,记者来到北京儿童医院,门诊大楼里人声鼎沸。一路拨开人群,记者终于来到院长助理、主任医师于刚诊室的门口。“约好也不能进去,里面人出来你才能进去。”一名护士拦住记者。
从门缝中,记者看到,六七平方米的诊室里挤满家长和小患者。约20分钟后,记者终于从等候的人群中挤进诊室。
10时15分,一名家长带着孩子进入诊室,“于大夫,你看能做手术吗?”家长问。于刚检查了孩子眼睛,问家长是否关注了他的微信,“别着急,我会单独跟麻醉师商量,帮孩子做手术。”
于刚告诉记者,家长进来后,他一般先看眼神,如果比较淡定,就问此次看病的目的;如果眼神纠结,就得安抚一下。还会问家长是否看了他网上的科普文章,看过的家长沟通会比较顺畅。
于刚开通微信公众号及20多个分病种的交流群,他的工作团队包括高年资医生、主治医师、护士、技师、助理,他们都会在群里及时解答疑问。从2004年担任科主任时,于刚就开通了网站和患者家长交流,此后又增加了各类APP、社交平台渠道。他的助理告诉记者,团队人员每天回答线上问题到后半夜。
一位从河北来的妇女带着患儿进来了。她跑了五六家医院,没有人敢给双眼上睑下垂的孩子动手术。听说于刚大夫能给孩子做手术,激动万分,来之前已经加入了于刚的微信群。“微信群特别好,回答问题很及时,解决了很多问题,心里也没那么焦躁了。”这位妈妈画了一幅于刚的肖像,用手机拍下来给他看。
“看病是医生作为摆渡人把患者带到健康彼岸的过程。摆渡每个患者都需要用心、用情、用时间。”于刚说,线上的交流拉近了医患的距离,线下有医护技协同的团队服务患者,诊室阳台也是“情感小屋”,纾解家长情绪,给患儿鼓劲。于刚说,他一天最多时要看120名小患者,眼科一年就诊人次达到22万,但是基本没有医患纠纷。
于刚说,如果医生对待患儿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家长一定会体谅的。通过互联网进行诊前诊后充分交流,医患之间的摩擦自然就减少了。于刚说,这些交流有助于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让更多的家长从网上了解最准确的科普知识。以上睑下垂为例,2岁是孩子眼睛发育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及时诊治,不仅容易产生严重的弱视,还会给孩子带来心理问题。
中午12时许,门诊才结束。于刚松了一口气:“别看我挺坦然的,其实为了出好每个门诊,我都要提前几天准备,一点不敢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