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乡村教师的“课本之旅”(3)

2016-08-01 11:52 华西都市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没见过江南如何给学生讲江南?

袁海忠等人在浪珠乡待了4天,他们也是近年来唯一 一支来到浪珠乡并且深入考察的志愿者队伍。在数天观察中,教师出身的袁海忠对一件事耿耿于怀:老师们对着课本讲课,讲的是自己都没见过的东西,干巴巴没有“内容”。

“比如讲课文《观潮》。我老家就在钱塘江附近,这个我太了解了。老师们没见过,对着课本念。自己都不明白,怎么让孩子们理解?”袁海忠听了两三天的课,越来越觉得这是个问题,“讲《忆江南》,什么是江南?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是什么样子?三味书屋又是什么样子?”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一个想法在他脑子里慢慢酝酿:让老师们走出去,看一看,才能让他们把外面的世界,带回来讲给孩子们听。“除此之外,我也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这些扎根在最艰苦地区老师们的敬意。”袁海忠说,让老师们带回去外面世界的精彩,能唤起孩子们对更广大世界的向往。

2015年中秋节,袁海忠在四川浙江商会的团拜会上播放了关于浪珠乡中心校的影像记录,当场就筹集到了60余万元的捐款。

边看边备课回去再讲三味书屋

2016年7月25日,“四川彝族乡村教师看天下——华东之行”正式启动,袁海忠亲自拟定了老师们考察的地点。西湖雷峰塔、钱塘江观潮、鲁迅故居、苏州园林……让老师们看看课本上描述过的地方,是制定这次考察行程的指导原则。

除了因家庭原因临时退出一名老师外,2016年7月22日,浪珠乡中心校7名老师从学校出发,辗转3天路程,于25日到达成都,然后乘飞机到杭州。江南原来是这样的江南,西湖原来是那样的西湖。鲁迅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仍在,寒山寺的钟声古今悠悠……

“每到一个地方,他们都很认真地记录。特别是景点里立的解说牌,全都拍照带回去,说要讲给学生们听。”韩文静作为“课本之旅”的领队,在成都双流机场与乡村老师们会合,“看得非常仔细,有时候还要记笔记。就跟备课似的。说回去了再讲这些地方,就可以给学生看现场照片,不用再全靠想象了。”

一群坚守的

乡村老师

浪珠乡中心校坐落在一块坡地上,现有学生168名,六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学校里共有8名老师,除了校长阿聪子也和一名管后勤、行政方面的老师,其他人都是一人带一个班,所有课程都上。

除了因家庭原因临时退出一名老师外,阿聪子也、肖树琼、张沥、祖尔子拉、阿聪呷惹……这次浪珠乡中心校共有7名老师踏上了此次不凡的“课本之旅”,他们满心期待着,“要让孩子们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更要让他们好好学习,走出大山,改变命运。”校长 阿聪子也 37岁 任教7年

老婆孩子在邻乡逢长假走路一天回家

每天早上,校长阿聪子也总是会准时敲打学校门口的铁水管。“哐哐哐哐”声中,孩子们的一天就开始了。

浪珠乡中心校现有学生168名,六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学校里共有8名老师,除了阿聪子也和一名管后勤、行政方面的老师,其他人都是一人带一个班,所有课程都上。

“我30岁到的这里,现在已经7年了。”阿聪子也是从邻乡乌依乡中心校调来的,家也在那边。作为3个孩子的爹,每逢长假他就会花一天时间,走30公里的山路回家。以前的学校通电、有信号、通路,到了这里,什么都没有,支撑他坚持7年的理由,除了娃娃们的信任依赖和乡亲们的支持,还有“组织信任”的朴素自豪感。

“课本之旅”后,一辈子没出过布拖县的阿聪子也很受震动。“这边发展得太好了,跟家乡的差距很大。”这位年轻的校长在7天的旅途中一直想,要改变家乡的现状,“要从教育抓起”。

现在,他最大的希望是解决浪珠乡的交通和电力问题。“路不通,什么都做不了。想要帮助我们的人,因为没有路,物资都运不进来。”阿聪子也介绍,浪珠乡中心校新校区修了6年才修好,就是因为路不通,“现在学生还是在老校区生活、住宿,新学校只拿来上课。”教师 张沥 28岁 任教1年多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