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既当裁判,又当球员”的画风确实有点恐怖!
即使有裁判、有司线、有记录,就是成人之间还会为一个争议球面红耳赤、争执不休、“黑哨”满天飞,更何况没有裁判监督的孩子?
我深感不可思议:
一、出不出线,得不得分,各自得多少分,全由双方参赛的孩子自行了断。
二、球似弹射,在不在界内?全凭肉眼瞬间判断。如果由比赛双方球员自己当裁判,由于视角不同,方位不同,“看”的结果会不同。而且,若是单打,场上只有“你死我活”的两个对手,没有痕迹,没有证据,谁说了算?
三、最要命的是,非关键球可礼让三分;但有时一球能定双方的“生”与“死”,而这个或“胜”或“负”的关键球,要由两个“敌对”的孩子自行了断,如果其中一个道德出问题,就成了死无对证!
更不可思议的是,儿子打了几年网球,正式的非正式的比赛,少说也有上百场,竟然没有发生过,也没有听闻发生过因为我担心的这种“纠纷”,而进行不下去的比赛。
当然,偶尔因为个把球出不出界,也会有不同看法,但都是因为各自的视角不同,得出的不同“看法”。基本没见过“耍赖”的,也没见过激烈的争执。一般都由近球的一方或球在自己这半边球场的人最后说了算。
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除了道德的洗练,不过是场“游戏”而已。
从小在体育运动中学会遵守“游戏规则”极其重要!这关乎竞赛的公平,道德的底线。奖牌至上、锦标中心,要面子,无底线。欺诈、使坏、耍赖、文过饰非等践踏道德底线的行为,连本方队员和教练都不齿。
从小培养道德判断、是非判断、价值判断的能力,学会遵守游戏规则,培养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这是“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能力升华的内化过程。
“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孩子在参与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能力,并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建构自己的认知和知识。“自我教育”是在认知、体验、感悟的过程中把学习升华为能力的内化过程。因此,内化的过程是“自我教育”的过程,是理解的过程,是质疑的过程,是批判的过程,是重构自己的认识过程,是成为大脑的主人、学习的主体的过程。
谁充分利用了人类这个特异功能——“自我教育”,谁就会在人生的赛跑中受益终身。
君不见,体育的“育”就是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