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母亲是一位老教师,我从小受她的影响,也梦想也做一名教师,我现在成为一名校外教师不仅圆了我做教师的梦,而且获得了更加广阔的成长空间和成长舞台,我热爱校外教育,热爱少年儿童,我愿意为儿童的个性发展和全面成长尽其所能。
开拓创新、大力开展“非遗”教育
根据习主席提出的“让传统文化回归中小学教育,做传承传统文化先行者”在青少年中,开展非遗教育和校外教育的需要,我把面塑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到少年宫的美术教学中,并为此创建了工作坊,这种及培训与展示为一体的活动形式,受到学生和家长的积极参与和热烈的好评。学生人数由最初的7人增长到现在的百人,初步形成了初、中、高、研究生四个组别的活动系列,为了加强校内、外教育的结合,有效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近两年我又开展全国、北京市以及丰台区的《面塑艺术在课程中开发与传承》的大型培训的教师讲座以及公开课,培训人数达到800人左右。
拜大师学真技提高专业水平
我为了把面塑艺术真正的传承和发展下去,我拜了中国当代面塑艺术大师张宝琳先生为师,并获得了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人、以及民间艺术家的称号。我不仅从大师那里学到了真招绝技,而且提高了对面塑艺术的认识和做人的品质。
创编宫本教材规范面塑教学
为了满足校外教育发展的需求,在实践的基础上我创编了《轻轻松松学面塑》宫本培训教材,2015年编写的此书被指定为北京市课外校外教育活动指导丛书、编写的《儿童手工益智系列—儿童面塑初级教程》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些教材的编写,追求趣味性、实用性、教育性、体现了校外教育活动的特点。加强教育科研、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我撰写的论文《面塑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等获得北京市《京美杯》征文二等奖,辅导的学生获得北京市第十八届学生校外艺术节作品类一等奖。
不辱使命和责任努力弘扬和发展面塑艺术
我作为面塑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传人,作为一名校外教育工作者,除了在少年儿童中开展培训之外,我还把面塑活动推向国内外,面塑工作室先后接待了来自挪威、罗马尼亚、捷克等国内外师生共计200余人、同时面塑艺术项目还先后出访了澳大利亚、塞尔维亚、日本、美国、德国等10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展示、以及普及活动,国内外参与人数达到近800人。我们开展了面塑龙舟迎端午、快乐中秋节、展民俗 闹新春等系列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引发了媒体高度关注,《人民日报》、北京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现代教育报》等在内的国内十余家主流媒体对这些活动给予了大力报道。2015年10月,代表丰台区教委参加了发现丰台之美 •丰台达人秀——走进学校”非遗活动,活动在法制晚报、北京青年报上刊登了专版。2015年,参加德国汉堡参加国际青年艺术节青少年美术交流展我的面塑作品《中国龙》被德国美术馆藏。2016年2月,作为面塑艺术家,代表中国对外友好协会参加在非洲开展的中国文化艺术展,面塑作品在毛里求斯、留尼汪中国艺术馆展出。我的两件面塑作品被中国驻毛里求斯大使李立先生、毛里求斯行政部部部长收藏。
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在创新中不断成长和学习,努力弘扬传统文化,打造校外教育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