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完澡,穿上校服准备去上课的学生们
他认为一所学校的价值体系比课程、教学、评价体系都重要,因此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涵养在心。
“做学校就是做文化,文化成了我建设学校的重点,更何况是这样一所在外人看来具有贵族气质的私立学校,精神一定要有。”肖远骑说。
他喜欢“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对这一品牌的立意:中华有为,中华作为。这种深入血液的精神品质,在每一个成功的人身上都格外凸显。他希望自己的学生也拥有这样的气魄和品格。
今年教师节前夕,肖远骑带领教师团队来到了中国最南端的渔村——胥家渔村的赤岭小学,为这里的孩子们送上了爱心书籍。
这不只是一次联谊活动,更是为了让学校教师在精神上获得启发和共鸣。老师作为孩子们的精神领袖,肖校长希望他们有足够的能力给予孩子精神营养,只有师长先一步成长起来了,才能让学生有共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
作为一所刚刚成立不久的学校,文化建设正在一点一滴当中积累起来,无论对人还是对学校,文化的影响力都比成绩更加广泛而深远。
国际教育要有中国元素
说到核心素养,就不得不提曾经的素质教育和德智体美劳。10年课改未见显著成效,网传改革以失败告终,但肖远骑认为应该辩证来看待这一结果:简单的成败不足以概括课改10年的历程。这一次改革对基础教育确有推动作用,因为学生考取任何国家的学校都更容易了,但也和基层严重脱节,不符合发展状况。10年前,改革小组在没有实践经验基础上,一味照搬国外的教育方法,是造成课改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
对于当今很多学校甚至幼儿教育鼓吹的国际教育,肖远骑嗤之以鼻。那些举办万圣节、圣诞节派对狂欢的仅仅是表象,何以称作国际教育?肖远骑提出,中国的国际教育应该瞄准国际人才标准,对未来国际需要怎样的人才加以衡量;其次要引进国际课程,融入中外精华,两者结合发展。
国外的自主学习能力、反思能力、批判性思维都优于我们,这一点毋庸质疑,但中国基础教育并不亚于其他国家,这是需要保留和传承的。
在肖远骑的学校里,课程设计是基于国家培养未来人才标准,同时符合国家选拔性考试要求,兼具海南省学生的发展特点设立而成。除了国家要求的必修课程外,还采用了选修课程机制,以及为了满足高端学生而设立的研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