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育集群的建设成效
教育集群发展解决了学校各自为政、缺乏交流的弊端,进一步发挥示范高中和优质校的示范带头作用,做到了强弱联合,资源共享,加强了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尤其是方庄、东高地教育集群,基本实现了五大工程任务:实验基地建设工程,教育资源共享工程,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工程及集群特色发展工程。其中,方庄教育集群以北京十八中为龙头,涵盖27所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校外机构及优质民办教育机构,以“打造方庄教育生态,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为导向,不断创新教育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途径,在课程资源开发、师资建设、特色发展、资源共享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与实践。东高地教育集群包含2所中学、5所小学、2所幼儿园和1所校外教育机构,以航天科技教育为主题,建立“钱学森青少年航天科学院”,借助东高地科技馆资源进行了特色化办学的探索与实践。
(一)创新了合作办学模式
方庄教育集群与中央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合作办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了五个“突破”:突破了传统办学体制的限制,实现了中央部属学校与地方学校之间的合作。突破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藩篱,实现了“职普融通”的教育。突破了传统的个体全面发展思维定势,实现了优势互补,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使用。突破了传统的育人模式,实现了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合作。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些方面的突破既促进了办学主体之间的互惠互利,也实现了校校之间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普惠普利。
目前,方庄教育集群开设的职业体验教育课程2015年达到了33门,4所中学、11所小学的近千名中小学生通过“云平台”报名选课,各成员校通过集群云平台预约使用北京十八中活动场地也成为“新常态”。方庄集群还开展“足球一条龙”培养,12所幼儿园都开展了足球教育活动,8所小学、3所中学拥有足球队,其中十八中拥有8支足球队。2014年全市百队杯比赛中,获得幼儿组、小学甲组、小学丙组、中学组的冠军。同时,来自全市8个区91所中小学的430多名学生都在北京十八中足球场接受训练。
(二)实现了多主体间资源共享
教育集群的系列活动推动了资源共享,促进了成员主体意识的觉醒,培养了学校办学主体自觉的系统协调,推动了集群的开放办学。通过不断深化主体意识的认识,不断丰富主体的内涵,强化主体能力的培养,促进主体价值的培育,促进教育机构以及社区的文化自觉,为教育集群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三)凸显了各成员办学特色
集群勇于进行教育改革实践,充分挖掘利用了地域文化优势,形成了丛林式的办学特色。以方庄教育集群为例,无论左安门中学围棋教育、北京十八中足球教育,还是方庄二幼的数字化课程、方庄三幼的阳光课程、东铁营二小的微党课、东铁营一小的梦想课程、芳城园小学的社团制度、东铁营一中美术教育、芳星园中学京剧教育、区职教中心的职业体验课程等等,都能够形成特色。东高地教育集群依托东高地青少年科技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开展以科技育人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组织各种竞赛和科技活动,形成了集群区域艺术文化氛围。2014年北京市科技创新大赛,集群学生、教师获奖比例分别占全区总数的37%和28%。在丰台区科技节上,集群里的学生、教师获奖比例分别占全区总数的17%和21%。丰台区有13所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集群就占了3所。
(四)建立了集群化治理机制
集群教育改革实践,是政府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的一项有益尝试,探索出了以十八中龙头校为引领的政府—集群—学校的区域教育整体发展机制。在政府主导作用下,通过建立多元化主体平等合作伙伴关系的集群平台,让办学自主权在民主与法制的轨道上运行。走出了一条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从社会管理迈向社会治理的道路。
(五)形成了多元化互动机制
多样性的集群成员、多样性的教育资源、多元化的学生来源、多样性的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等等之间形成了多元化的良性互动机制。正是这种机制赋予了集群无限的创造机遇、创造空间。正是这种机制孕育了集群不竭的创新动力、创新能力、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