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研修带动京津冀师训协同发展

2016-03-14 14:12 健康咨询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异地研修带动京津冀师训协同发展

组织本地教师赴异地参加培训,通过不同区域之间的教学交流合作,使参训教师体会教学文化差异,凝炼自身独特教学特色,推动其教学水平提升。这种“游学式”跨区域师训让一线教师有了实际获得,推动着优秀教师持续成长、走向卓越。

“十二五”期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精神,落实“十三五”时期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建设高素质、现代化的教师队伍,实现教育资源优质共享、均衡发展,市教委携手江苏、广东、浙江三省,推出了“东部卓越教师发展战略”,并启动“京苏粤浙卓越教师高级研修班”。四省市强强联合,整合共享优质教育研修资源,为教师发展提供专业化的支持和服务,带动京津冀教师培训协同合作的深入开展。

主题鲜明 方式多样

跨区域培训模式有创新

“把握前沿、走近优质、品味文化、梳理理念、创新模式。”2015年5月,“京苏粤浙卓越教师高级研修班”北京阶段培训在京启动。“卓越教师”培训将目标定位于“让骨干教师成长为卓越教师”,围绕“跨文化背景下的教师教学风格凝练”这一鲜明主题,开展为期七天的集中培训。133名来自四地的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骨干教师参与了培训,深度体验四省市的教学风格,提升自身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

不同于以往局限于一地的集中式理论学习,京苏粤浙四地协同联动的培训开启了培训方式和模式的创新。现代教育报记者了解到,培训项目启动之初,四地教师便跨省市按学科混合编班,实行培训机构与一线名校相互衔接的双基地培训模式。培训方式趋于多元丰富,既涵盖全员通识培训、学科通识培训等理论研修教育,更设置了名校参访、跟岗学习、总结展示等实践环节。

全员和学科通识培训环节,专家教授们的精彩讲座引起参训教师们的共鸣与思考。“十多年前,国家启动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你认为最主要的变化是什么?”面对专家抛过来的话题,来自北京的张伟老师显然有所触动,多年执教一线的经历让张老师对教改有切身的体会和感悟。张老师认为,课改以来,孩子们确实敢说了、敢想了,思维开放了,老师也开始倾听学生了。

在名校参访阶段,精心安排的实践活动,增加了四地教师对不同地域教学方式的体验。小学语文学科团队的老师们参访兼具文化情怀和现代气息的府学小学。国学教师读解《笠翁对韵·十灰》,从音韵入手,步步深入,既不拘泥分析,也不过度挖掘,带着孩子们有滋有味地诵读文本,解读文意,聆听故事,享受国学,让观者大开眼界。

“这样的课,说实在的,我从来都没听到过。课堂前部分……真是听不懂;听着听着似乎又明白了一点,高位定点的课是要冲击我原有的思维,这才叫学习,这才会进步。”结束在潞河中学的跟岗学习后,一位来自浙江的教师这样总结道。对于参与培训的教师来说,跟岗实训获得的是教学方法,引发的是深入思考。

据了解,京苏粤浙卓越教师培训项目的北京阶段,是该培训项目的最后一站。短短七天的集中培训,四地均派出指导教师对学员进行协同联合指导。项目集训结束后,各地仍会组织专家教师对本地教师进行指导。真正做到教师培训的常态化,为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雷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