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教育个性化是主流

2016-03-31 08:47 现代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未来学校教育个性化是主流

目前,整个人类社会进入到了以个体创新、知识创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呼唤适应个性发展的教育,这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然而,反观我们的教育现实情况,基本还处在一个流水线加工的时代,学生进到学校,按照固定的班级安排和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一学就是好几年,没有选择性。如果把这种情况比作在餐馆用餐,即使档次再高,也有吃腻的一天。所以,未来的教育要避免“一刀切”式的固化模式,只有选择合适的课程和学习,才能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更个性化的学习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学校赖以存在的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21世纪中后期,将会出现从根本上重新设计的学校,展示一系列重组的可能性,其中包括学校会根据学生的能力、学习时间,或者其他因素组织学习。学校将为学生提供更个性化的学习,将网络学习融入其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和适应性,更多的发展机会,这是未来学校的基本前提。

互联网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前提和可能。通过数据可以精确了解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另外互联网还提供了新的社会分工形态,实时协同的通信网,大规模的社会化协同,可以使得学习得到更好的支持和反馈。当然,互联网还提供了新的思维空间,提供了虚实结合的生存空间,提供了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重组教育提供了一种可能,这种可能可以解决教育当中相互矛盾的悖论,即教育既可以做到大规模也可以做到个性化,这正是未来学校变革的源动力。

未来学校或许就是学生、家长和老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价值观以及个人的情感来选择合适的课程、合适的教育。教育具有更多的柔性,更多的个性化,更多的选择性,从“一刀切”模式到个性化,这是未来学校发展的基本趋势。

数据将成为学校最重要的资产

今后,数据将成为学校最重要的资产,学校的教学环境将变成一种打破校园边界虚实融合的智慧生态环境。在这种生态环境里面,学生通过实体上接触老师、接触家长、接触同伴、接触教育,通过手机、平板电脑可以接触到更大的学习共同体,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源。虚实交织在一起,融合在一起,在这种生态环境中,学生彼此之间与教师之间、与家长之间以及与社会专业人士之间存在着不同于现代形态的互动关系。学生的主体地位明显凸显出来,使得学习的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每个人既是知识的生产者,也是知识的交互者。

虚实融合在一起,这种环境将是未来学校的基本环境的演化趋势。学校的围墙正在被打破,学校的开放是大势所趋。大家都知道的MOOC其实不是技术进步,它的真正价值在于关系的变革,使得优质教育服务供给打破了校园围墙的边界。

社会将为学校供给教育资源

进入“互联网+”时代,由社会为学校提供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将成为可能。随着学校的围墙正在被打破,互联网的开放教育生态系统正在形成之中。以前学校有教学内容,有师生交流,有考核和文凭,现在这些东西在互联网上都出现了竞争,互联网上有更优质的内容,有更好的师生互动,有得到大家公认的考核和评估,还有开放的评分系统。因此,整个学校的生态都在重构过程当中,学习消费者、内容提供者、教学服务者、资金提供者、考试提供者、证书提供者都在发生改变,互联网生态正在形成之中,互联网+教育的变革会重构学校教育的生态体系,这种生态体系是内容供给的重构,内容不再只是由学校来提供,而是学校教育和在线教育相融合。

互联网很多业界人士总是认为有了远程教育,有了互联网教育学校就会消亡,其实这是不可能的。互联网不可能替代学校,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按照原来的流程运转下去,因为互联网会改变整个学校的业务流程、运作模式、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所以互联网教育跟学校教育最佳的路径是把学校的围墙推倒,融合在一起,打造新的教育生态,新的教育模式。

(本文摘录自余胜泉教授在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三好网主办的“2016互联网+个性化教育发展”论坛上的主题演讲。)

□文/余胜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