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五下午,在顺义区杨镇中心小学,孩子们一听到上课铃声,便迫不及待地来到“小镇银行”,这是一家由学校某一班学生担任“银行行长”、“出纳员”、“审核员”和“记录员”的校内“银行”。此时,全校学生可将自己的各种“单项素养星”和“校园能量券”兑换成“小镇货币”,在校内学生开设的模拟“小镇超市”中购买铅笔、橡皮和笔记本。
2015年秋季新学期起,该校将数学、语文、美术、书法等课程整合在一起,形成了综合实践“活力小镇”课程,在每周五下午定时“开张”,每逢此时,整个学校俨然成了一个热闹、欢乐的“小镇”。
这种“活力小镇”课程是该校近年来在“活力教育”思想引领下,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现整体育人的一个缩影。
“活力小镇”课成了每周五孩子们的期盼
这是一个周五的下午,五年级(4)班的贾旺同学便急匆匆地拿着20颗“单项素养星”,和班上几名同学一起来到了“小镇银行”。此时,“小镇银行”的“工作人员”早已悉数到岗。当日的“小镇银行”工作人员由五年级(7)班学生担任。
“行长”刘嘉豪同学和“副行长”张宇婷同学在“银行大厅”里不时地来回走动,遇有“客户”办理“业务”遇到难题时,或是一旦发觉现场秩序变“乱”时,他们俩就会立即“安排”责任人具体处理,那“有板有眼”的样子,让人感觉还真的很有“范儿”。
贾旺同学先把自己手里的20颗“星”交给“审核员”,“审核员”经过审核认为这些“星”真实有效,再对照“货币”兑换表兑换相应的“小镇货币”。之后,“审核员”再把“业务”转给下一环节——由“出纳”给贾旺同学发放“小镇货币”。贾旺同学领到了1元“小镇货币”,最后,他还得到“记录员”那里进行登记。
手里拿着1元“钱”,贾旺同学一脸兴奋,他告诉记者,这20颗“星”都是在语文、数学课上主动回答问题时得的,每一次“表现好”都可以得到一颗“星”。
“行长”刘嘉豪同学是经过竞选才当上“行长”的,其他职位同学们则可以自愿选择。“不过,一般会让数学好的同学当‘审核员’,让字写得好的同学负责记录。”说起自己当“行长”的感受,刘嘉豪十分“认真”地说,“经过这样的锻炼,以后做什么事情,都会非常严谨认真。”
“一次这样的课程就能将数学、美术、语文、书法等学科知识都融合在一起,学生们设计图标要用到美术知识,记录、计算、对账要用到数学知识,”五年级(7)班班主任周东升这样评价“活力小镇”课程,“整个‘货币’兑换储存过程都是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很好锻炼,活动结束后,每个学生还要写下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制作一期手抄报,这些独特的实践体验往往是传统语文课堂上学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