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即将来临,在顺义区后沙峪中心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他们在清明节前后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寻根问祖祭先烈,春韵踏青赏美景”主题实践活动。如今,在这里,每逢重要传统节日,学校都会以年级为单元组织开展相应的主题学习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祖国的传统文化。
这是该校在对本校民族传统节日校本课程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开展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也是这所位于顺义临空经济区的新优质校近年来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和实践育人的一个缩影。
一次主题活动凝成学生成长精彩瞬间
回想起今年学校组织的一次元宵节主题实践活动,参与那场活动的师生至今仍兴奋不已,满满的幸福感洋溢在脸上。
2月22日,学校还没有正式开学。当日早晨,六年级学生已早早地返回学校,准备过一个热闹欢乐的元宵节。近百名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实行小组合作,自己动手包饺子、摇元宵;猜灯谜、花灯制作创意赛……最后还要评出“最佳参与合作组”、“创意灯笼制作奖”、“猜谜小博士”、“最佳包饺子团队”和“元宵节感动人物”。
该校副校长闻淑君告诉记者,为了组织开展这项主题活动,学校要求学生在寒假期间了解关于“元宵节”的来历、传说、神话故事、诗词歌赋及各地的风俗文化,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自己小区的同学们一起进行寻访、讨论、交流,分头进行归类、概括,通过上网查询资料,询问爷爷奶奶、社区的领导等方式寻找答案,并做好调查记录。
闻淑君说,许多学生都与家长一起亲手制作创意彩灯,有的还把自己和家长逛庙会时看到的一些形状各异的灯笼拍摄下来,制作成PPT,有的还搜集了许多关于元宵的灯谜,有的干脆就是自己创作灯谜。
活动结束后,所有参与学生都要上交自己参与活动过程的记录、感受;大队辅导员、班主任还要通过班队会等形式组织学生交流参与的感受,倾听队员的心声;学校也通过校报、校园广播、橱窗等,及时展示孩子们参与此次活动的精彩瞬间和感受。于是,一次传统节日主题实践活动就这样凝练成一个个精彩的瞬间,化作学生成长的美好记忆。
开设“七彩课程”为孩子一生打好底色
“学校课程改革的推进应源于学校对‘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这样人’的思考。”后沙峪中心小学校长刘春波介绍,学校在充分分析地情、学情、师情和未来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提出要培养具有“仁爱、责任、宽容、诚信、友善”之心和“做事有序、学习有法、健体有恒、生活有趣、实践创新”良好行为习惯的少年儿童,实施路径是充分发挥课程在育人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形成了涵盖体育与健康、道德与习惯、语言与交际、数学与生活、艺术与实践、科技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七个领域的七彩课程。
而每一类课程又分为基础性课程(包括学科教学和10%学科实践活动)、拓展性课程(包括必修类校本课程、选修类社团课程)。
于是,在体育与健康类课程中,该校除了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外,在二至五年级还开设了足球校本课程,孩子们可在专业足球教练的指导下早早地体验足球运动的独特魅力。此外,体育社团选修课程、大课间必修课程、课外体育活动必修课程等多元丰富的体育课程资源让孩子们在自由选择的条件下,切实实现阳光下每天科学锻炼一小时的目标,呵护孩子们健康成长。
在语言与交际类课程中,除了语文、英语国家课程外,还开设了语文拓展平行选修课程、一年级四季主题学科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二年级童话主题学科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英语外教拓展必修课程和综合实践地方课程。校园剧、童话剧、皮影戏、口才与演讲社团选修课程成了许多孩子展示才艺的大舞台,“晨诵”、“午读”“暮省”则成了学校里一道亮丽的景观,彼时当你走进校园时,朗朗的读书声定会让你顿感心旷神怡。
在这里,绝大多数一年级小学生刚刚入学两个月,就能熟练地诵读《弟子规》。一位学生家长在家长会上曾发自肺腑地表示,学校的“晨读”、“暮省”和诵读经典活动,“为孩子们从小奠定了好好做人、踏实做事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