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世界当成孩子的课本”
在常规课堂教学中,该校采用60分钟、40分钟、35分钟长短课编排形式,美术课则实行两节课连排。而每节课上,都明确要求教师要“勇敢地退”、“适时地进”,在少教多学、少讲多练中打造“生本、对话、求真、累加”的课堂文化。
“把世界当成孩子的课本,而不是把课本当成孩子的世界。”刘春波校长的一句话概括了后沙峪中心小学课程改革和建设的主旨和价值取向。
当北京市发布中小学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后,“整合”便成了这所学校深化课程改革的主题。
在10%的学科实践活动设计中,该校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围绕主题开设了一整套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引导、鼓励教师帮助学生建立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联,从内容到学法,全面打通学科壁垒。
“我们对各科1~12册教材内容做了纵向梳理,并对各年级各科教材内容进行了横向统筹。”刘春波校长说,这样就为制定年级主题实践活动方案奠定了基础,“而这样经统筹整合后的素材,既源于学科内容,又对各学科内容进行了跨学科整合,打破了学科和年级界限,成为可供学生活学活用的‘学材’。”
于是,一年级学生有了以四季为特点的“亲自然——四季课程”,第一学期感受“秋冬之韵”,第二学期领略“春夏之美”;二年级有了“润童心——走进童话世界”课程,孩子们不仅可以阅读世界经典童话,还能自己动手编演童话剧;三年级学生要在一年里学习民族服装文化、了解民族服饰与礼仪,感受民族服饰与民族礼仪之美。
从四年级起,学校依次在学生中开设“传文化”、“养正气”、“懂感恩”民族传统节日课程,于是,在春节、清明、中秋、端午、重阳和元宵节,每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里,学生们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体验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魅力,并在亲身参与和动手实践中,感受节日氛围中浓浓的师生情、生生情,感受与他人合作、分享的快乐。
目前,在拓展性必修课中,该校除了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晨读、暮省课程,校园楼廊和景观主题拓展课程外,还在二、四年级开设了英语外教课程,在二、三、四、五年级开设了足球校本课程,在一、二年级开设了科技探究校本课程。在选修课中,学校与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音乐学院、北京京剧院等院校团体合作开设了50余门科技、艺术、体育类选修社团课程。
学科内外资源整合已然成常态
在后沙峪中心小学,学科内和学科间资源整合已然成为常态。为了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和处理能力,学校利用寒暑假时间,逐部分地引领青年教师梳理1~12册的知识脉络和课堂教学要领。
“明月诗情天地迥,中秋画意古今同”中秋诗会是张艳老师组织的一种学科实践活动,而这种学科实践活动正是把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实现有机融合的成功案例。
张艳老师介绍,此项活动对语文教材中有关中秋的诗歌进行了重组,将诗歌分为怀乡思人类、戍边报国类和描绘美景三类,引导学生吟咏、品味。诗歌的重组打破了年段界限,由小学到初中课本、由课内走向课外,把课内阅读与课外拓展阅读紧密结合;由五言到七言、再到优美的白话散文,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浓浓的中秋情,品味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
而在学科间整合方面,该校把跨学科主题教学作为撬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锁钥,作为学校教师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主渠道。
在经历了校本课程的跨学科整合后,学校将目光聚焦到具有综合性、跨学科性、通识性和文化性的题目上来,对国家课程内容进行了跨学科的整合创新。例如:五年级语文课中有《圆明园遗址》、品社课中有《火烧圆明园》,美术课中有《圆明园艺术作品欣赏》。于是,在广泛搜集资料、删选信息,提出问题的基础上,五年级所有学科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圆明园,在那里进行学习内容的整合,以项目研究的形式,进行分组探究,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艺术价值,增强孩子们的危机意识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
刘春波校长介绍,目前学校正处于整合校内外资源全面提升学生素质阶段。除了拓展社会大课堂资源外,学校还积极整合“高参小”项目,引进中国舞蹈家协会、总后文工团少儿舞蹈特级编导等资源,为学生开设民族舞、童话剧等项目。最近学校又将与北京服装学院签约共同开发三年级的《民族服装艺术与创新》主题实践课程,届时丰富的社会资源将助力孩子们孕育民族情怀,拓宽国际视野,持续提升其核心素养,实现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