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5+1”活力课程释放每个孩子潜能
“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在杨镇中心小学校长朱秋庭看来,课程就是学生在校生活的全部过程。
基于对课程这样的认识,杨镇中心小学在活力教育思想统领下,关注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体验,以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活动等多个维度实施整体育人,构建了“1轴5维3层”的“5+1”立体化课程结构体系,实现了三级课程的有机融合。
“1轴”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导向,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融合创生的综合实践课程;“5维”是品德素养、运动素养、艺术素养、语言与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五种核心素养引领下的不同课程领域,每一类型的课程培养素养的重心可以不同,但又关注到五种素养的全面发展;“3层”是指国家基础课程、拓展型必修课程和拓展型选修课程三个层级的课程。
朱秋庭校长介绍,学校围绕五大核心素养构建了基础型国家课程,由国家课程拓展、延伸而生成了拓展型选修课程,引入高校和社会力量资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而将校本、地方资源融入国家课程又生成了拓展型必修课程。
“充满活力的课程必然是立足生命发展,润泽生命,启迪生命,激励生命,释放生命潜能。”朱秋庭校长表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能,对于没有出现的,学校应给予充分挖掘,在尽量多的尝试中发现其潜能;对于已经出现但是还没有被发现的,学校要给予关注,让孩子们在自主选择中展现潜能;而对于孩子们已经意识到的自己的潜能和特长,学校应为他们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孩子们在多种展示中释放潜能。”
穿越课程边界整合资源已成学校新常态
于是,在杨镇中心小学,丰富多元的活力课程就成了陪伴孩子们实现健康成长,彰显个性的精彩大舞台。
该校以阅读为统领,将“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与情感生发、表达融为一体,以“活阅读”涵养学生的语言与人文素养,语文课形成了低年级识字打基础、中年级阅读是关键、高年级习作促输出、社团选修助拓展的语言与人文素养培养路径。在低年级融入言语识字读写萌发项目,自主编写了《你拍一 我拍一》识字教材,利用儿童日常言语扩大识字量,通过两年的学习实践学生可掌握2500个字,从而扫清识字障碍,尽快进入阅读。对国家课程进行课时整合,在中高年级融入单元阅读主题积累、情境习作自主输出项目。拓展型必修课程则开设了“杨小讲堂”、“棒丁英语”、“亮点播报”等,让孩子们不仅了解中外文化的不同,还为学生搭建了表达输出的舞台。拓展型选修课程则注重语言的创造发挥,开展“博物馆探宝”、“语文游戏坊”、“绘本书屋”、“跳蚤市场”等形式的赏评播报、小小导游、角色扮演等拓展型选修实践活动,以活动激活学生释放潜能,提升语言与人文素养。
为了激发并提升学生的科学与信息素养,学校不再满足于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而是努力探索怎样将教学课堂设置于信息技术的生态环境中,并将信息意识,信息采集与评价、信息传播能力,网络学习兴趣与习惯,网络道德规范和守法意识等信息素养确定为课程教学目标。
iPad进课堂,学生可利用资源包导学实现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可依托交互平台实现即时交互、即时反馈、即时评价。而拓展型必修课则突出学科整合,超越学科边界。当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向信息素养时,学校便引入游戏编程知识拓展了教材内容,并逐步将具有语文课程特质的故事构想与编写,具有数学课程特质的定位与计算,具有美术课程特质的构图、绘画、色彩,具有音乐课程特质的旋律、节奏设计与选择等知识融入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
为了传承和弘扬本土非物质文化,学校将民族文化与舞龙舞狮融合,自主创编了适合儿童特点的“龙狮舞动中国梦”课程,在体育课融入大课间狮操运动和社团表演舞等内容,让民族精神悄然融入课程中。通过舞龙舞狮走进体育课堂活动,学生们在传承技艺中领悟“活力尚美”,在相互合作中彰显团队精神。
丰富多元课程助力“活力娃”走向世界
几年来,学校聚焦学生品德素养,让校园的每一寸空间、每一个个体都发挥着独特的育人作用。从开学典礼的心愿瓶到彩虹读书赠书仪式,从庆新年的专场音乐会到家长开放日、诗文诵读展示、活力社团展示,从琴棋书画日常展示、读书漂流活动到走进军营、走进法庭角色体验……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中,孩子们的心灵得以舒展,智慧得以生成,情操得以陶冶,优良的品德得以凝练形成。
几年来,学校的“活力狮娃”舞在顺义,舞向京城,舞向全国,舞出国门,在国内外多种竞赛展演中屡获佳绩;“活力乐娃”连续三届参加首都学生演出季器乐专场演出;“活力足娃”与国足队队员切磋球技;“活力语娃”与加拿大、美国留学生互动交流,为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前来参观的500余人提供校园文化讲解服务,76名学生成为媒体特约记者;“活力赛娃”在全国和市级比赛中摘金夺银……
“我们不曾刻意追求穿越课程边界,但为了提升某些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跨过了课程边界,而后发现这种跨越具有推进课改的特殊意义和重要价值。”朱秋庭校长表示,“如今把整个世界当作学生学习的课堂,打破课程界限,穿越各种资源边界正逐步成为我们的自觉追求。”